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前言:
为期一周的2010年5月第三期“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阳明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在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尽管学习时间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少,但是,在省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培训仍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为学员代表,我将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本专题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情况
作为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专题之一,“阳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对研究贵州文化,提炼“贵州精神”,发扬贵州人民”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有着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意义上延存了儒学的领袖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行知统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中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期学员个个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踊跃参加研讨。
以良好的学风博得了授课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更增进了了解,结下了友谊。
学员们自己也认为,通过学习和交流,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内涵,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对先贤阳明先生处困不惊、居夷自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多了一份赞赏,同时更增添了一份时代责任感。
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一定要秉承先生“龙场悟道”精神,把学到的经验和启示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繁荣贵州经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业做出贡献。
“龙场悟道”对构建和谐中国的现代启示
五百年前先生于我省修文龙场所悟之道,主要在“良知”,在“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而终“致良知”。
这不仅对当时社会来讲,有如一声警钟,意义重大,即使在今天,先生的思想仍是光芒熠熠,力量无穷。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民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构建和谐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成为每个国人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004年9月,我党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理念从此深入人心并成为国人奋斗的指向。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饱受百年屈辱,思想上文化上都曾遭受强烈打压的古老民族,亟需从中华文化的渊渊大井、汤汤大流中厘定出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精气神,引领整个民族实现复兴。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以和为贵”、“刚健自强”等品质正是中华民族
特质的合理界定和贴切表征。
然而,在“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万能主义”、“个人自由主义”等现代性主要特征的笼罩下,我们所处的却是一个夹在尴尬位置中的空白时代:私欲膨胀,良知打折,崇尚空谈。
对物化偶像的崇拜远高于对精神高度的向往等社会常见沉疴仍然时刻威胁着我们未竟的伟业。
要想在这种环境下实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国人中现存已经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重构国人精神世界。
所以我们在睁眼看世界,抛儿弃老走出国门含辛茹苦舶来千宗万派西方哲学“先进”思想以振中华之兴,却又收效甚微后冷静下来,沉寂下来,痛定思痛,最终反求于自己的老祖宗,在精深博大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小心翼翼寻求复兴之路。
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哲学中经典自§符合中国人骨子里真正“自我”,能激起国人昂扬斗志、实现伟大复兴的要义的回归已成必然。
海德格尔说过:真正过去的东西,一定是在未来与我们相遇。
有时候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现在国人中背离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而趋于浮华功利现象屡见不鲜?穷本究源,我们不得不回到我们的内心,回到我们良知之被遮蔽的起点。
正如先生所说,世风的败坏,皆是因为世人“有我”,存在“我”,便会起私欲,起占有之心。
起贪嗔之心,起争夺之心。
只有祛除私欲。
常省吾心,信守良知。
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进行“事上磨炼”,锻炼意志,淬炼灵魂,提斯精神。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体悟实行”,我们才能在具体事功中不断历练、总结,体悟良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仔细揣摩,先生龙场所悟之道跟今日构建和谐中国二者之间本身就有一种契合。
按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和谐社会的建构起码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可以推而广之为国与国的关系;三是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修身关系。
做到三者兼顾,协调发展就能达到社会和谐,物物有序。
现代社会尤其是产业革命后,人已经逐渐与之前跟自然和和融融的良好关系悖逆,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诛求无餍,日复一日放纵重复着征服自然之“壮举”: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倾向于以功利价值之大小作为亲疏远近的标准;人多重利益、轻修性。
结果是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情淡薄、利字当头、诸痹丛生。
阳明先生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人与天地万物的个性。
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理应融为一体,和谐相生。
这不正是我们天天倡导的和谐社会要义的古代经典解读吗?
我们今天重新“神会”古人,并非要哗众取宠夸张地进行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的复古,也不是要为“孔老二”、程朱子、阳明先生揭帽平反,更不是为了回击西方哲学的传人进行时髦谈资,我们只是站在时代的角度,以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起码良知和担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绵力。
试想:当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能够做到按良知行事,注重知行合一。
主动进行“事上磨炼”,在生活中体悟良知,在实践中彰显良知,在具体事功中提升良知,那么这样的国度将会是纯洁的国度,美好的国度。
和谐的国度;当一个世界多数众生能够秉承良知,信守良知,践行良知,那么我想,这样的世界必定是祥和的世界,太平的世界,大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