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

2010年第5期第35卷(总第155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DZ.35No.5Oct.,2010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王路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在500年前的这个同一时空中,浓缩了阳明悟道境况的三个时段,即前悟道之苦难时、悟道之体悟时争悟后起修之受用时。公元1508年阳明龙场悟道的这三个时段,不仅是阳明个人生命心路历程重大转折性的人生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深入考察分析这一大事因缘,对我们理解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启发我们的生命觉悟,具有重大的意叉。关键词:王阳明l龙场悟道;三时论;体悟;悟后起修作者简介:王路平(1956一),男,湖南湘潭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佛教文化。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0)05一0023一06收稿日期:2010—03—12

王阳明最终归本孔孟,悟得圣人之道,是缘之于龙场悟道。黄宗羲云:“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1]181阳明之学,凡三变:始泛滥于词章,继学朱子之书,又出入于佛老,最终龙场悟道而始得其入圣之门。因此正德三年(1508)37岁的阳明在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在500年前的这个同一时空中,浓缩了阳明悟道境况的三个时段,即前悟道之苦难时、悟道之体悟时和悟后起修之受用时。公元1508年阳明龙场悟道的这三个时段,不仅是阳明个人生命心路历程重大转折性的人生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深入考察分析这一大事因缘,对我们理解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启发我们的生命觉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前悟道之苦难时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死,明武宗继位,时年仅15岁,因年幼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即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八个太监)专权,朝政紊乱。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十月,明孝宗的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联合上疏,请诛“八虎”,却被刘瑾矫旨罢职。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上疏要求起复刘健等,又被刘瑾矫旨将他们解京入狱。是时阳明任兵部主事,面对这种黑白颠倒的严峻形势,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朝臣那样望而却步,明哲保身,而是冒死救援。十一月他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将矛头直接针对刘瑾,结果被刘瑾矫旨将他廷杖四十后系狱,十二月谪为贵州龙场驿丞。谪官龙场,是阳明坎坷人生的最大一次灾难,也是促成他悟人圣人之道的大因缘。在贵州的三个年头里,阳明遍历种种苦难,受到无尽的折磨,但却在贵州悟道成道,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心学体系。正德三年(1508)三月,阳明抵达龙场。当即面对五大苦难:一是环境艰险。龙场在今贵阳西北40公里的修文,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觖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2]1228,外来之人,水土不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二是居无定所。阳明来到龙场,并无居所,只好自己在境内小孤山下结草庵居之,其后阳明又移居龙场境内龙冈山(又名栖霞山)的“东洞”中,改其名为“阳明小洞天”,以此寄托对故乡浙江绍兴会稽山阳明洞的思念之情;三是生活无着。在上述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阳明的生活也没有保障,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世界:无米、无菜、无盐、无油、无火、无水……,为维持生计,存活下来,阳明以~介文弱书生亲自去砍柴、挑水、采蕨、摘

・23・万方数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菜、煮饭、浇园,直至请学于农,种田南山;四是疾病缠身。环境艰险,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穷途潦倒,使阳明多次旧病复发,加之当地缺医少药,瘴疠侵之于外,忧郁攻之其中,随时都有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可能;五是官吏迫害。先是阳明为救戴铣等言官,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被刘瑾矫旨下诏狱,受廷杖四十之刑,一度死而复苏,大难不死,寻贬谪龙场。在赴谪途中,阳明曾被刘瑾的刺客追杀,至龙场刘瑾对阳明的威胁并未解除。是时都御史王质巡抚贵州,借口王阳明傲视朝廷地方官府,遣人至龙场凌侮阳明,不料却引起当地苗彝诸乡民的公愤,他们把差人围困起来羞辱并痛打之,最后将差人赶出龙场。差人向王质告状,王质大怒,要阳明认错谢罪,阳明不畏强权,拒不谢罪,后赖阳明同乡、时任贵州按察副使的毛科从中调解方罢。面对这五大苦难,阳明怎么办?这五大苦难的折磨,超过了一般人所能忍受的限度,而他却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龙场这种出生人死的临界境况下,长期困绕阳明心中的生命精神归宿问题再次空前大爆发。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告子下德国存在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认为,大病、生死是人实存的“临界境况”或“边缘处境”,它能促使人突然觉悟,发现日常世俗生活的虚幻和无聊,大病、死亡迫使人们重新检视生命存在的本真价值,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阳明从京城到龙场,已经在长期的思索和生命的实践中,超越了得失荣辱,惟生死尚未了断。到达龙场面临五大苦难,促使他作出最后的了断。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要向生中活,便向死中求;大死一番而后大活,置诸死地而后生;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凤凰涅架重获新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道门中语,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皆即此之谓也。阳明后来曾说:“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2]1¨前悟道时,龙场五大苦难的境遇,使阳明“百难备尝”,这为阳明龙场悟道准备了外部条件。可以说阳明龙场悟道,既是他先天条件(生长于三代书香世家,聪明绝伦,12岁即有为圣之志)发展的趋势,又是他早期思想演变的产物(未至龙场前已・24・饱读各家论典,出人儒佛道),更是他处于龙场这个特定环境(五大苦难)中产生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而以后者为悟道的契机。

二、悟道之体悟时面对龙场这种凄凉困苦的境遇,阳明反复设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境遇险恶和死亡逼迫的生命极限体验中,阳明依次采取了最为本真的五大人生态度,即接受、承受、忍受、抗争和超克。第一,阳明必须接受现实。阳明谪居万里绝域,只身面对五大苦难,去之不可,忘之不能,内外交困,百难备尝,只能挺直脊梁,接受苦难,先活下来。第二,阳明必须承受。在五大苦难的生存环境中,阳明承受着肉体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常常处于彷徨、焦虑、恐慌、绝望之中,时时在生命的紧张里苦苦支撑,以至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不仅经世济民之志成为泡影,而且恬静清静的生活也无从谈起,唯一的就是“吾惟俟命!”第三,阳明必须忍受。五大苦难如魔鬼似的撕裂着他的神经,啃噬着他的意志,使他遭受炼狱般的痛苦却无法解脱,承受惨烈的折磨却无法逃遁,唯一的只能是在其中忍受!在其中挣扎!在其中奋然前行!在其中动心忍性!这无法排解的大痛苦、大困惑,最终促使他大抗争、大觉悟!阳明十年后回忆说:“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z]159第四,抗争。有了抗争,阳明虽然谪居龙场,日有瘴疠、盅毒和魑魅魍魉“三死焉”,而“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王质的加害,阳明视之为“三死”而已尔,决心置生死于度外,拒不向权贵屈服,坚持抗争到底,这充分表现了阳明刚正不阿、坚持大义的大无畏精神!阳明的抗争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无怨无悔,真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第五,超克。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一切有无、爱憎、善恶、是非、名利、贵贱、得失、荣辱,总之一切的一切,对阳明来说都无所谓了,“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至于是,惟生死一念尚存于心,“而后如大梦之醒”,必须刻期证道,超克生死,使自己的身心不再流浪!于是阳明“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陆象山语),他抛开一切得失荣辱、生死之念,藐视困难,开始静坐沉思,以求静一。他终日默坐“玩易窝”中,冥思苦想,反复诵读《周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

万方数据哲学研究王路平: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焉,俯而疑焉,函六合,人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后经思索再三,认识到“精粗一,内外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的道理‘2]897,终于悟出“心即理”之道,“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龙场悟道”。《年谱》对阳明龙场悟道作了如下描述: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琊,自誓日:“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遣,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误也。[z]1228阳明日夜于玩易窝洞中端居澄默,以求静一,这是阳明悟道的最为关键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所谓“端居”“澄默”“静一”就是静坐。静坐就是一种如实体悟而自我觉悟的修行工夫。体悟心体亦即寻求真实的自我以获得自我觉悟,然后即依此真实自我参与历史文化活动,成己成物,自救救人。在世俗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种种计较和私欲,而将本真本善、纯一澄明的心体遮蔽,从而使世界和人生丧失价值和意义,疏离了真实的存在,使人的存在异化为物的存在。为此中国儒佛道三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静坐的方法,以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以促使人找到自我,自我觉悟,从而使人的生命真正成为具有本源的活动和有意义的存在。因而静坐是中国儒佛道三家悟道的共法,即通常道门中修行所说的“跌坐”或“跏趺静坐”。所谓“跌坐”,就是悟道者把两脚背置于两腿股之上的盘坐方法,有圆满安坐之意。道家讲守静、心斋、坐忘,佛教讲禅定、止观,儒家讲静坐,都是讲的这种工夫。儒家经典《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既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悟道工夫。宋代程颐提出静坐,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说。陆象山弟子杨慈湖常拱坐达旦,有静坐反观之说。明代陈白沙提出静坐见体之说。阳明早年出入佛老,终而归本儒学,对三家静坐之法应相当熟悉,他所采取的工夫应是佛道儒三家的静坐共法,最终归于儒学的静坐体悟。龙场悟道从静坐体悟而来,以至阳明悟道后将静坐体悟作为教门的重要方法。黄宗羲云:“自此(龙场悟道)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1]l81阳明过常德、辰州专教人静坐,自云:“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2]1230阳明至滁州督马政,“见学者往往口耳异同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2]1575。后来阳明释《大学》定、静、安云:“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2]25阳明在玩易窝洞中,端居趺坐以求静一,体悟到在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中,不仅一切贵贱、荣辱、是非、得失、成败等皆可舍之,甚至连生死都可舍之,置生死于度外,而一切舍之所剩下的则唯“吾心”而已,因为吾心良知是舍无可舍、损无可损者,是念兹在兹者,“其块然而生,块然而死,与吾独存而未始加损者,则固有之良知也。,,[2]1342阳明悟此,心灵震憾,激动万分,故“不觉呼跃”。澄心久之就感到胸中“洒洒”。“洒洒”者,内心喜乐,言行洒脱之谓也,佛门中人达到二禅即会有此体验。二禅,有内净、喜、乐、定四种功德,因为它已经断灭了一切生死之念,心无挂碍,心中呈现明净、喜悦、快乐、安定四种状态,非常爽快、自由。阳明的“洒洒”境界,表明他已超克生死一念,面对“居夷”的一切苦难处境都能谈笑处之。于是他又是做歌诗,又是调越曲,又是杂谈笑,竟然“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阳明龙场悟道,在静坐过程中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获得重大突破,了悟了心性本体,开辟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境界。阳明龙场所悟之道是什么?这个“道”主要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然事物的一般规律、法则、条理,而主要是人的道德伦理、道德原则、道德意义,它关乎人的终极依据、终极理想和终极意义,一句话即道德的终极关怀。道德的终极关怀,是指存在世界之中的人,他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归根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什么才是最值得为之终身追求的理想?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就形成了人生的价值观。一旦树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