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15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分析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预后因素,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1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9例。
对照组只行多西他赛加顺铂药物化疗,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行生物免疫疗法(DC-CIK)联合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及心理状态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药物化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痛楚,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继续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预后;临床效果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肺癌包括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1]。
虽然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且不断改进,但是其死亡率仍然极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采取DC-CIK联合化疗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癌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且所有病例均经过检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
观察组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8.3±8.2)岁。
对照组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33 ~72岁,平均年龄(47.8±8.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化疗,药物方案:多西他赛75 mg/d;顺铂25 mg /d,观察组患者第1天和第2天采外周血细胞培养DC-CIK细胞,然后配合化疗。
2周后将培养出的细胞前后2次回输给患者。
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观察。
疗效判定按RECIST标准执行,显效:病情完全缓解;有效:病情部分缓解。
无效: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3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7/79);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1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比较观察组焦虑11例(1
3.9%),失眠15例(19.0%),体重下降6例(7.6%),食欲不振10例(12.7%);对照组焦虑26例(32.9%),失眠25例(31.6%),体重下降12例(15.2%),食欲不振21例(26.6%)。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是造成我国人口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尽管个体化治疗技术及各种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是非小细胞癌患者预后仍然较差,通过对本院治疗病例回顾性分析得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明显影响肺癌患者预后[2]。
研究表明,通过单因素控制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转移数越多,患者的生存率越低,预后更差,而胸腔镜与常规开胸对患者预后无影响[3]。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能够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病痛降至最低,帮助患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DC与CIK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两种重要的细胞,DC可对抗原予以识别,之后将获得性免疫应答激活,而CIK可借助细胞毒性作用、分泌细胞因子等途径将肿瘤细胞杀灭,将二者联合应用可高效灭杀肿瘤细胞。
化疗为各种常见肿瘤常用治疗方法,可作为手术辅助治疗方法、与放疗联合应用或单独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
目前,临床研究人员DC-CIK与化疗或放疗联合疗法在肝癌、结直肠癌、血液系统肿瘤及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均展开了探讨,同时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研究探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应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知DC-CIK联合化疗可对非小细胞肺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观察组病情改善效果显著,且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心情焦虑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得出DC-CIK配合联合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药物化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痛楚,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长利,岳东升,张真发,等.非小细胞肺癌163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11,49(7):618-622.
[2] 卢冰,欧阳伟炜,付和宜,等.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结果.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3):177-179.
[3] 熊丽纹,顾爱琴,白皓,等.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治疗对预后因素的影响.中国癌症杂志,2006,16(3):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