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辨证施护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结果身体恢复快,住院平均日、医疗经费都较前下降。
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应用于慢性肾衰临床护理有很大优势,因人施护,因证施护,将现代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相结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了并发症及治疗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压力,达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
标签:慢性肾衰;辨证施护
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基本功能,从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症候群[1]。
以急起少尿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肾,涉及膀胱、三焦。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肾衰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近年来在中医护理方面的体会探讨如下。
1 常见证候要点
1.1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1.2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脉沉弱。
1.3气阴两虚证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1.4肝肾阴虚证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1.5陰阳两虚证主症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
次症: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常见证候施护
2.1恶心、呕吐的护理
2.1.1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减少刺激,保证休息睡眠。
2.1.2观察并记录呕吐的频率、量、性质、颜色、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1.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忌辛辣、厚腻、肥甘之品,戒烟酒。
2.1.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等。
2.1.5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2.1.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合谷等。
睡前温水泡足,调理脾胃,增加机体抵抗力。
2.2尿少肢肿的护理
2.2.1根据”咸伤肾、淡渗湿”的原则应给予低盐饮食:高度浮肿3g/d,中度浮肿5g/d,轻度浮肿8g/d。
严重高血压、水肿患者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无盐饮食。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量多于前1d尿量+500ml为宜。
2.2.2及时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
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2.2.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水肿部位避免针刺和注射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
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严重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2.4使用利尿剂时,应观察血压和尿量及大便的次数和量,防止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的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2.2.5遵医嘱选择中药外敷、中药药浴、中药熏蒸等特色疗法,改善局部或全身性水肿。
2.3眩晕乏力的护理
2.3.1环境舒适安静,避免干扰,保证休息睡眠。
2.3.2早期症状隐匿,不易被重视。
应加强巡视,监测血压。
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卧位坐起或站立时动作应缓慢;眩晕发生时,尽量使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脉弦滑数、血压明显升高、视为模糊时,立即报告医生。
2.3.3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且长期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减药或停药。
定期观察服药后血压动态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2.3.4可取神门、交感等穴位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也可取风池、百会、太阳等穴位,按摩5~10min,缓解眩晕乏力症状。
2.3.5保持情志畅达,心气调和,劳逸结合,注意摄生。
2.4腰痛、腰酸的护理
2.4.1避免劳累,活动时腰部勿受力,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2.4.2观察疼痛性质、部位、伴发症状,注意区别肾外因素导致的腰痛。
2.4.3注意腰部保暖,防外感,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便秘。
2.4.4采用卧位休息或直立体位,尽量减少椎间盘所受的压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3健康指导
3.1生活起居指导
3.1.1病室温度、湿度要适宜,光线要充足,空气要保持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3.1.2生活起居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
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热,患者除在衣物的增减上有相应变化外,更应早睡早起,做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等,以疏通气血,振奋肾阳。
3.1.3保证充分的休息,以不疲劳为度,不可过劳,否则易使病情加重。
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以免感冒和诱发感染,并应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动。
此时宜早睡晚起,多在室内活动。
病情严重者要绝对卧床。
3.1.4注意个人卫生,宜勤洗手,定期沐浴,保持皮肤清洁,以预防皮肤疮疡的发生,减少尿毒症毒素的刺激。
3.1.5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穴等,补益肾气。
3.2饮食调护
3.2.1脾肾气虚证饮食可给温补之品,如鱼、瘦肉、蛋、茯苓、山药等以补元气,调脾胃。
食疗方:山药桂圆粥。
3.2.2脾肾阳虚证宜食性質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韭菜、肉桂等。
3.2.3气阴两虚证饮食强调增加营养,易消化。
常食蛋类、奶类、豆浆、瘦肉及新鲜蔬菜水果。
忌辛辣、烟酒、温燥性食物;阴虚盗汗,出汗较多者,并可
用黄芪、浮小麦、红枣煎汤服用,有益气敛阴止汗作用;食少便溏,脾胃功能薄弱者,应配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桂圆、莲子、薏米、红枣等。
忌食甲鱼、鳗鱼等滋腻碍脾之物。
3.2.4肝肾阴虚证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进食瘦肉、大枣、母鸡、紫河车、鳖甲等补养气血之物。
忌辛热、生冷、油腻、煎炸、硬固及刺激食品。
3.2.5阴阳两虚证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3情志调理
3.3.1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其相应的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
慢性肾衰患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致使患者易产生抑郁悲观情绪。
此时应积极开导患者,教育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这样,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
3.3.2护士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的变化,加强宣教,让患者了解此病的知识和预后情况,可以请一些预后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3.3护士应该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其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家人要多与之接触,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减少负面情绪。
4讨论
慢性肾衰多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治疗难度大,并发症明显,需终生治疗及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辩证施护和护理干预,即为患者提供专业的饮食、情志、用药、运动、生活指导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观念,针对患者采取综合的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早日康复[2]。
参考文献:
[1]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69
[2]刘革新.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