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论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论

据,分析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3.2亿m3,1962~1981年平均径流量为304.5亿m3,1990~1999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亿m3,2000~2014年,平均径流量为216.5亿m3;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4m3/kg,1990~1999年,平均含沙量为4.34m3/kg,2000~2014年,平均含沙量为2.36m3/kg,入库水量、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14年上游海渤湾枢纽工程的投入运行,含沙量锐减,2014年磴口(二)站年平均含沙量为
0.337m3/kg。

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环境现状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游冲积平原段,地处西北干旱寒冷地区,该河段所经区域大部分为荒漠和半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其间基本无支流汇入,对黄河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入境水资源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

黄河主流摆动不定,形成大面积河滩区,属于平原弯曲型河道,在汛期和凌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水和冰凌灾害。

该河段内有以“万里黄河第一闸”著称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
程,历年来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灌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资源条件,在灌溉、防洪、发电及工业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上游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有刘家峡、青铜峡及海渤湾水利枢纽,而该区域几乎没有地表径流,也无支流汇入,因此,入境黄河水成为该地区经济、生态、文化的重要保障。

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用水的逐年增加,近年来,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年径流量普遍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因此,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关系到沿黄两岸人民的人健康生活和安居乐业,是该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3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3.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沿河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就是:通过发挥工程功能、协调人与水之间关系,洪水时消减水量、缺水时补充水量,大沙时排沙、小沙时蓄水;通过生物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及水生物涵养能力,达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即在水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水质优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以点带面,改善全流域水生态环境。

3.2加大力度治理水环境污染,为水生态修复提供条件
该区域内,存在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灌溉退水中的残留物及工业废水。

因此,应对灌溉退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防治水污染。

除此之外,该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开展种草植树,采取坡面种草、沙漠区植树等绿化措施,进行封沙固土,增加植被覆盖率,阻止风沙对地面的侵
蚀,遏制水土流失,以减轻下游水污染的压力。

4水生态环境保护
4.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湿地修复、风景区发展相协调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沿黄两岸建设人工湿地,发挥其涵养水分、过滤污水、净化水源的功能,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

将黄河水资源中的部分洪水及灌溉退水作为湿地水源,这样,既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又保障了湿地用水。

以湿地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扩大风景区旅游范围,增加风景区的观赏性,缓解风景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这样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将黄河两岸构筑成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息之地,全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4.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

要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就要着力于研究黄河水资源的自然规律、水量水质的变化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的响应关系,既要考虑它的自然属性,又要考虑对它的合理开发利用,还要对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和保护。

①在符合水资源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使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统筹发展;②将人类与自然环境从以往的改造、征服关系转化为和谐相处、共存共生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开
源节流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的现状;④采取有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与保护。

作者:董立军戎晓良李卫兵单位:内蒙古黄河工程管理局内蒙古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