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摘要】目的对肱骨干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治疗的再认识,并比较其疗效及适应症。
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用普通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隋内钉内固定等治疗方法。
结论对于切开复位的方法很多,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疗效比较
1998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1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14~68岁。
右侧63例,左侧47例。
骨折部位:肱骨上段骨折18例,中段骨折57例,下段骨折35。
骨折类型:横断骨折49例,斜形骨折38例,蝶形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2例。
受伤原因:车祸伤48例,高处坠落伤21例,摔伤31例,重物砸伤10例。
闭合性骨折96例,开放性骨折14例。
1.2治疗方法开放性骨折入院后急诊手术清创内固定,闭合性骨折入院后3~5d内手术。
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约40例。
1.3术后处理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后,改用小夹板固定10例,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4~6周后小夹板固定11例。
8孔自动加压钢板固定49例均采用三角巾前臂悬吊于胸前固定4~6周。
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未采取外固定。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有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随访及结果
本组11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一年六个月。
2.1普通钢板固定21例,骨折愈合17例,愈合率81%。
发生骨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2例,术后桡神经牵拉性损伤2例,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
2.28孔加压钢板固定49例,骨折愈合46例,愈合率9
3.8%。
发生延迟愈合2例,1例骨不连,桡神经牵拉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功能恢复。
2.3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3讨论
3.1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它只能维持肱骨干的对位对线,对骨折端没有加压作用,因此固定不牢,骨折易产生分离和移动,很容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同时术中剥离组织和骨膜相对较大,破坏了局部血运,特别是中下段,还可以容易造成桡神经牵拉和压迫性损伤。
笔者认为,由于钢板自身的缺点,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时应慎重选用。
3.2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时,骨折端有加压作用,断面接触紧密,特别是自动加压钢板,其螺帽与钢板孔边之间可以滑动而产生自动加压,钢板接触骨面的弧度设计合理,钢板材料强度坚硬,能承受骨折的张力,使骨折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
因此骨折不易产生分离和移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有利于骨折后外固定早期解除或不固定,避免了因固定时间过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和关节功能障碍。
本组49例中,46例骨折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正常,说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只要手术适应症选择合理,术中不广泛剥离组织和骨膜,避免牵拉桡神经时间过长,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术后给予合适外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赵占富报道肱骨干下1/3骨折内固定时,也认为加压钢板优于普通钢板。
因此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干的一种有效方法。
3.3交锁髓内钉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本院早期采用普通钢板+石膏外固定或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随访发现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且有不同程度的肩。
肘关节功能影响,后来改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愈率提高。
但随访又发现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近期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随访愈合优良,术后无骨不连发生,且固定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肩肘关节功能锻炼,使肩肘关节基本恢复正常。
其最大优点是骨折闭合复位,不宜损伤软组织和骨膜,即便是开放复位,也因切口小、骨膜剥离少,不易损伤桡神经,固定效果相对可靠。
与加压钢板相比,其受力为中心性而非偏心性,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髓腔血供,但可引起骨外膜及周围组织血供增加,而出现丰富的外骨痂,且髓内钉的放置犹如管中之管,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有手术创伤小,对不稳定骨折可以控制骨折处短缩和旋转畸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长管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