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 (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防与调护
★多作上臂肌肉舒缩活动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 挤压力,防止断端分离,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 应注意观察患者血运和手指活动情况,手、前臂 肿胀时可自行轻揉按摩局部。若断端分离,术者 可一手按肩,一手按肘,沿纵轴轻轻挤压,使断 端接触,并适当延长固定时间,直到分离消失, 骨折愈合。
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 窝向上,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中立位向下, 沿上臂纵轴对抗牵引,纠正缩短移位。 ★上1/3骨折:在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 骨折远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内 侧向外端提,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 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中1/3骨折:在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 骨折近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远端内 侧向外端提,即可复位。
整复方法
★下1/3骨折:多为斜行、螺旋形骨折,仅 需轻微力量牵引,矫正成角畸形,将两斜 面挤压捺正,即可复位。
整复方法
固定方法
★固定方法:用前、后、内、外4块夹板,其长 度视骨折部位而定。注意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 固定,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固定,中1/3骨折不 能超上、下关节固定,注意请夹板下端勿压迫肘 窝。 ★若有侧方移位者,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仍有 轻度成角者,利用固定垫三点加压。 ★固定肘关节屈曲90 ,前臂中立位。固定时间 成人约6-8周,儿童约3~5周。
骨折的移位
★下1/3骨折:骨折的移位可因暴力方
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
成角、内旋移位。
骨折的移位
上、中1/3骨折
下1/3骨折
临床表现
★伤后局部明显肿胀、疼痛、环状压痛及 纵轴叩击痛,上臂活动功能障碍。 ★大多数有移位骨折,上臂有缩短或成角 畸形,并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注意检查腕和手指的功能,中下1/3骨折 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腕下垂畸形, 掌指关节及拇指功能障碍,手背第1、2掌 骨间皮肤(虎口区)感觉障碍。
影像诊断
★上臂正、侧位X线片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及
移位情况。X线片应包括肱骨两端的肩、肘关节。
治疗原则
★无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可用夹板固定 3~4周,早进行期功能锻炼。 ★有移位的骨折则采用手法整复和夹板外 固定。注意在治疗中防止骨折断端分离移 位,导致的骨折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 ★若手法复位失败,或骨折合并桡神经、 肱动脉损伤,或为开放性骨折,应手术切 开复位内固定。
。
固定方法
手术疗法
★肱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一般都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若
手法复位失败,或骨折合并桡神经、肱动脉损伤,或为 开放性骨折,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选用钢板螺丝 钉固定或髓内针固定,对血管神经损伤作相应处理。
功能锻炼及药物治疗
★功能锻炼:初期让患者屈伸指、掌、腕关节和 耸肩活动及上臂肌肉舒缩活动;中期练习肩、肘 关节活动,注意循序渐进;后期骨折愈合后应加 强肩、肘关节活动,促使功能早期恢复。 ★药物治疗:根据三期用药原则辨证施治。初期 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服用活血止痛汤、伤 肢一方等,外用消瘀止痛药膏、双柏散。中期宜 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可用新伤续断汤等。后期 宜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内服可选接骨丹、 生血补髓汤等,外敷接骨续筋膏和接骨膏等。解 除固定后可用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熏洗。
第二节 肱骨干骨折
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
定义 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以下 至肱骨内外髁上2~3cm处的骨折。
发生机制
★肱骨外科颈下至内外髁上2~3cm处的一段长
管状坚质骨称为肱骨干,它上部较粗,自中1/3 以下逐渐变细,至下1/3渐呈扁平状,并稍向前 倾。骨折后可见肿痛、畸形、反常活动、骨擦 音,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 有桡神经通过,易伤及桡神经表现垂腕、垂指、 虎口部麻木。肱骨干骨折较常见,多见于青少 年,好发于肱骨干中部和中下1/3交界处。
发生机制
★肱骨干上、中1/3骨折,多由直接暴力 引起,如棍棒打击、重物挤压等,多为横 断或粉碎骨折。 ★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多为斜行、螺旋形骨折,成角移位多(如 投掷骨折)。
骨折的移位
★上1/3骨折(三角
肌止点以上):近段 向前、向上、向内, 远折段向外、向上移 位。 ★中1/3骨折(三角肌 止点以下):近段向 前、向外,远折段向 上、旋前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