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2004-02-04l 总则1.l 为了配合生态城市的创建,加强上海市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精神,参考世界各国在生态住宅建设方面标准和技术,以及我国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结合本市具体情况,特制订《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
本《细则》的总体目标:以科技为手段,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推进和规范生态住宅建设和提高住宅产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
以新建住宅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总体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生态住宅小区是以可持发展为原则、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本《细则》适用于上海市新建生态住宅小区的创建和验收,在技术标准方面指导和规范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
本《细则》对与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他通用性的要求必须按国家和上海的强制性规范、规程及标准执行。
1.4 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应注重推广、采用适度超前、技术成熟、系统优化的技术体系和部品体系,尤其采用节能、节水、环保的技术和部品。
1.5 生态住宅小区须符合《上海市智能化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基本配置的要求。
1.6 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达到"无渗漏工程"的标准。
1.7 本《细则》分为六个子系统:小区环境规划设计、建筑节能、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废弃物管理与收集系统。
对于每一子系统给出了评分标准;采用基本分和附加分的形式,各系统总分为500分。
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暂分3级:金牌、银牌、铜牌,铜牌为生态住宅小区的最低级别,局部子系统有特殊的评估标准。
各系统达到基本条件才可以申报创建,小区建成后进行测评、验收。
铜牌:须获得300-350分;银牌:须获得350-400分;金牌:须获得400分以上。
测评、验收通过后,予以公告、挂牌。
1.8 由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细则》的技术标准具有阶段性、开放性。
本《细则》作为试行版本,在实施过程中需修改、完善。
2 小区环境规划设计小区规划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的规划程序,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
本章内容旨在提出住宅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要求及改善措施,分为小区区位选址、交通、施工、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微环境八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2.l 小区区位选址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要求:在满足国家和上海市对于土地开发与选址相关的法律条文、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与环境共生的要求。
相应国家规范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l99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99》以及上海市有关规定。
2.l.l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要求:保护耕地,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l.2 保护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求:住宅建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
选择住区用地不得任意破坏地形、地貌、自然水系和森林。
2.1.3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要求:住宅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护、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上海地方特色。
2.1.4 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使旧城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2.l.5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保持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
2.1.6 有利于减灾和防灾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2.l.7 远离污染源要求:保证居住小区健康的生活环境。
2.2 小区交通目的:减少小区内外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要求: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附近公共交通便利;区内停车设施方便和充足并符合上海市的有关规定。
2.3 规划有利于施工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
2.4 小区绿化目的:通过绿地达到小区保水、调节小气候、涵蓄雨水、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等目的,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室外空间,同时满足小区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需要。
要求:利用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想空间等构成有特色的小区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开放空间。
2.5 小区空气质量目的:减少小区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要求:小区空气飘尘、污染物浓度、异味排放满足有关要求。
2.6 降低噪声污染目的:消除各种噪声造成的污染,确保小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的干扰。
要求:对交通噪声,小区公用设施设备噪声,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降噪、消声等成套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上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2.7 日照与采光目的:注意小区房屋的朝向,保障每户居民有合理的日照和采光,确保符合国家和上海市标准。
要求:其日照标准应符合上海市有关规定。
2.8 改善小区微环境目的:利用园林绿化或建筑外部设计减少热岛效应,使其对局部气候、居民居住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证在冬季和夏季也有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要求:提高基地的保水特性。
保证小区内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各项评价指标符合舒适、健康和节能要求。
3 建筑节能小区建筑热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应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积极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并提高采暖、空调等耗能系统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空气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章由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照明节能和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应用四部分构成。
3.l 建筑主体节能目的: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规定,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选择优化的建筑围护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基础能耗水平。
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热工性能,外墙、屋顶、门窗等的热工性能(包括平均传热系数、热情性指标及气密性要利必须控制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规定的范围内,并尽可能的降低。
3.2 照明节能要求:在建筑规划和单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用自然采光;合理设计照明点;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要设计相应的照明节能控制措施。
3.3 可再生能源目的: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或其制备技术,调整和优化建筑能耗结构,减少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和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
要求:尽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并充分提高系统的效率。
3.4 节能技术与材料应用目的:在满足建筑居住功能居住健康舒适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应用,使建筑物能耗降低,同时减少因建筑耗能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要求:结合小区实际条件,积极稳妥的采用各种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的措施,使建筑节能系统更合理与经济。
4 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四个方面,室内环境质量应以满足居住者健康、舒适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前提条件。
室内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目的: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居住者健康舒适的要求。
要求: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环境、室内光环境和室内声环境应满足居住健康舒适的要求。
4.l 室内空气质量4.1.l 污染物浓度控制目的:通过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条件,确保室内居住者的健康。
4.l.2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目的:通过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确保室内各种污染物不影响室内居住者的健康。
4.2 室内热环境目的: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生活热环境。
4.3 室内光环境目的: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合理进行住宅的人工照明设计,节约能源,提高住宅光环境质量,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满足生理、心理、卫生要求的居住环境。
要求:根据《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和上海的气候特点,室内采光须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要求,室内照明质量达到不同房间各自使用功能的要求。
4.3.l 室内日照与采光4.3.2 室内照明质量4.4 室内声环境目的:依据《上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为居住者创造一个清净安逸的居住环境。
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住宅楼内外噪声控制,重视住宅建筑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建筑构件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确保其必需的隔声性能。
4.4.l 合理的平面布置4.4.2 建筑构件的选择4.4.3 排烟排气、卫生设备及排水管道4.4.4 施工质量4.4.5 室内噪声5 小区水环境上海市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的平原三角洲河网地区,虽然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水污染较为严重,是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上海每天生成的生产、生活污水达580万m3,目前的污水处理率仅为54%。
而上海每年平均降雨量达1150mm,市区每年由排水泵站排入河道的降雨为5.59亿m3。
回用水来源丰富,水资源再利用的余地极大。
目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小区水环境,提供安全。
有效的供水、污水处理、日用系统,节约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改善小区生态环境。
要求:建立完善的给水系统,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卫生要求,水量稳定,水压可靠;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作生活杂用水等各种用途时,水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以保障回用水的安全和适用。
5.1 用水规划目的:结合上海市总体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合理规划小区水环境、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小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要求:对小区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供详尽的居民用水量估算资料。
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
5.1.l 水量平衡目的: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小区污水的排放量,实现小区用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