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欧盟的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的预警活动和干预被设计用 于确认、描述和阻止或最小化药品的相关风险, 包括风险 交流和风险最小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评估。 FDA 将药品风险管理解释为在药品生命周期内, 一个反复 持续的管理过程被设计用于优化药品的风险/收益比。 药品风险管理是对药品的风险/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采 取适宜的策略与方法,将药品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 管理过程。是药物流行病学理念在药品监督管理层面上的 最直接体现,是贯穿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持续过程。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合格药品
正常用法 用量下 与用药目的 无关的或意外的
有害反应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共同点: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具有很多的相似 之处。最主要的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临 床合理用药的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 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区别:但事实上,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 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药物警戒涵括了药物从研发直到 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仅仅是指药 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药物警戒扩展了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工作的内涵。
监测对象不尽相同: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对象是质量合格的药品
药物警戒涉及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如低 于法定标准的药品,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 互作用等等。 工作内容不尽相同: 药物警戒工作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及其他工 作,例如用药失误;缺乏疗效的报告;药品用于无充 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急性与慢性中毒病 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开发研 研发前 究 研发产 早期临床试验 品线 ( I/II 期) (0 期) 关键临床 试验 (II/III 期)
产品注册
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批准上市
两者都贯穿于药品整个生命周期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技术层面上的关注点不同
药品风险管理:沟通、对外信息发布、实施重点监测、 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召回、撤市、救治、补偿机制 等方面。 药物警戒:在确保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同 时,更有意识的向大众广泛普及与渗透药物信息,如在 警戒信息的普及教育、警戒知识与实践的培训、公众信 息交流等。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功能性的不同
药品风险管理:强调安全性,评估药品有关风险本质、 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安全性是药品风险天然、唯一的 内在属性。 药物警戒:不仅强调安全性,也强调预警能力的提高: 药物警戒是建立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体系框架基础 上,从已发现的不良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通过明确界定不 良事件的性质,提升对不良事件的预警能力。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青岛市市立医院 闫美兴 2010.12.26
主要内容
药物警戒 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的基本概念
药物 警戒
药物警戒的历史发展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药物警戒的基本概念
药物警戒的概念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药物警戒 (pharmacovigilance,PV;“Pharmacovigilance”
美、英及欧 洲立法
1962 1964 1974
法国提出药 物警戒概念
1974后
中国
多种药品因 安全性撤市
我国药物警 戒的建立
1848年1月29日, 在英格兰东北部一个叫Winlaton的村庄 里,为进行内生指甲手术,15岁的汉纳接受了常规的麻醉 剂氯仿。氯仿的恶心、呕吐反应少于以前使用的其它麻醉 剂。不幸的是,汉纳在麻醉时死亡,可能的死因是发生了 室颤。由于公众和专业人士对麻醉剂安全的长期关注,柳 叶刀请求英国及其殖民国的医生报告麻醉剂相关的死亡事 件。在1893年1月的期刊中,柳叶刀陆续报道了这些发现。 由此确立了不良反应自发性报告系统雏形。
合理、安全用药
更重视对上市药品的风险/效益进行评价与信息 交流
对患者开展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所用药品的情 况(换言之,用药者有受到药疗教育的权利和 知情权),保障药品与信息一体化供应。
药物警戒的历史发展
药物警戒的历史发展
二乙基乙 二醇事件 1937
1848
汉纳氯仿 事件
1961
沙利度胺事 件
1962年,美国通过了基福弗.里斯修正案。该法 案要求在上市前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药 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资料。沙利度胺事件也刺 激了药物警戒系统自发性呈报的发展,以及欧 洲的立法。这包括了,英国1964年的黄卡系统 和1968年的药品管理法案,以及欧共体指令。
1974年,法国人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PV) 的概念。尽管法国开展药物安全监测比最早建
构词成分pharmaco-和名词vigilance组合构成。 pharmakon 希腊意为“药、药学”, vigilare 拉丁语 意为“警戒、警惕”。)定义为:“发现、评估、
了解和预防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药物相关问题 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药物警戒的目标是针对广义的药品安全。
药物警戒的最终目标:
风险管理的过程: 风险交流:是对风险信息进行交换的交互过程。 药品的风险交流信息一定要转化为患者可理解 的信息。 风险管理活动:价是对风险管理活动有效性的 评价过程,拟从实施效果来检查和评判风险管 理中前4 个环节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目标, 是风 险管理顺利开展并趋向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
美国的药品风险管理程序有4步:
我国药物警戒的建立
2007 1999 2004
11月29日举行第一 届中国药物警戒研 讨会,我国将在现 有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体系基础上建立 药物警戒制度。
11月颁布《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 管理办法(试行 )》
2002
各省、市、自治 区建立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 办法》法规文件正式颁布 7月《中国药物警戒》创刊 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 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在上海召 开,大会主题为“加强药物 警戒,促进合理用药”。
柳叶刀:托马斯. 威克利(Thomas Wakley)在1823年创立《柳叶 刀》时,讲道“柳叶刀犹如拱形窗口,让光亮透入,或亦是锋利 的手术刀,以切除陈杂,我意谓《柳叶刀》赋有上述双重含义。” 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之精髓中。
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 (HaroldWotkins)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二 乙基乙二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 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全部投 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完全 许可的。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 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 人,死亡107人,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小 结
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为保障公众 安全、合理使用药物。 我国每年矿难致死者约1万人,交通事故致死者约 10万人,足足有近24万人因为药品不良反应死亡! 其中,仅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耳聋患儿便每年多达 4万余人! 安全、合理用药,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双胍类口服降糖药,降糖灵,在50例与其相关的乳酸 中毒死亡事件被报道后,从英联邦的市场上撤市。
………
2010.9.25,欧洲药品局(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今晨发布声明,葛兰素史克公司旗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文迪雅 (罗格列酮)将在欧洲遭禁止,并在美国市场限制使用。
药品风险的组成
天然风险 药品风险的组成 人为风险
药品的不 已知的 良反应 未知的
不合理用药 药品质量问题 用药差错 社会管理因素 认知局限
药品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5步):
风险识别:是对已知的风险与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 类和鉴定的过程。 风险评估:是分析风险的性质、特点、频度和严重程 度,确认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可接受的风险水 平的过程。 风险干预:是对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如采取一些减轻风险(最小化药品风险) 、预防风险(药 品预警活动) 、回避风险(撤销药品上市权) 、转移风险 (药事经济组织购买商业保险) 和接受风险(有意识地选 择承担风险后果) 的措施或方法。
①评估药品的风险/收益比;
②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开发和实施使药品风险 最小化的工具与方案;
③评估执行手段的有效性,并重新评价药品的风险/收 益比; ④对风险管理的手段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改善药品风 险/收益比
药品风险管理与ADR监测
药品风险管理贯穿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而ADR监测 上市后的药品。 ADR 监测包括发现信号、报告、评价等环节,而 药品风险管理同样也由发现信号、报告、评价组 成,只是多了一个控制环节,这四个环节逐一递 进,缺一不可。 ADR 监测是药品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步骤和组成 部分。
立药物监测体系的欧美国家晚了10余年,但法
国人却通过这个概念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 “监视、守卫、时刻准备应付可能来自药物的 危害”
1974年后,多起药品因安全性撤市
1974年,在心脏选择性B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心得宁英联邦首次上 市4年后,报道了与其有关的异常粘膜皮肤综合症和硬化性腹膜 炎。1年后,相关警告发出。1976年,厂商撤销了它长期口服的 用途。 非甾体抗炎药物苯恶洛芬1980年上市。1年后,报道了与其相关 的光敏感及严重的肝毒性。1982年,该药撤市。
药品上市前后全过程, 医疗单位用药者及自 我医疗者ADR/ADE 及 疗效可疑 弥补临床前研究的不足, 减少一切可能的药害 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可疑即报,方法灵活多 样
专业性较强
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药品 风险 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