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恢复繁体字摘要:中国的繁体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都堪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这些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文字,就是我们这些后人认识祖先,认识历史的文化之船。
如果没有了她,我们在精神上就是困顿的,在文化的人格上是分裂的。
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在坚持使用简化字的同时恢复对繁体字的正式使用和教学。
关键词:繁体字母体传承普及教学统一规范简化字引言此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交了一份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第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第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事实上,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曾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潘庆林的这一提案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很雷人,有人说有道理。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汉字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升,一方面是过去弃用汉字的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正准备恢复使用汉字,另一方面世界形成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越来越多在世界各地落户,汉字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愿意学习的一种文字。
按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跨国使用是件大好事,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苦恼和问题,比如,怎么处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问题。
目前,以日韩代表的繁体字派正在压迫中国大陆承认以繁体字为主的5000个统一汉字,而中国大陆已经成功推行简体字5 0多年,怎么也不能走回头路。
可日韩加上台湾认为繁体字才是汉字的正源正本,他们只使用正体的汉字,不承认简体字的地位,这样,就出现汉字使用国与汉字宗主国之间牛蹄子两瓣的情景,大陆做为汉字宗主国岂能屈服使用国的压迫,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和意志。
可人家日韩没有普及简体字,人家就认识繁体字,你又怎么能强迫人家认同以中国大陆简体字为主的统一汉字?如果中国不赶快拿出主张,让日韩在统一汉字上另搞一套,使中国丧失汉字宗主国的地位那不但是件丢脸的事情,而且会在今后使用汉字上出现国际性混乱,这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极其不利。
我认为中国应该主动摆脱这一被动情势,而摆脱的入口之一就是在坚持使用简化字的同时恢复对繁体字的正式使用和教学。
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一是繁体字是中国的文化的母体传承,你不使用和教学,有遗弃之嫌,别人会捡去做文章,如,拿去申遗。
中国讲汉字不属于濒危文化,属于仍然在延续使用,有生命力的文化,怎可申遗?可人家说了:那你为什么弃用?显然自己堵了自己的嘴,为别人提供了为难自己的现成路径。
当年为了降低学习者的使用难度,推行了简化字方案。
通过扫盲班和夜校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成年人的识字率,甚至一些农村老太太也戴起了老花镜读起了报纸。
简化字的推行使得文化不再是少数阶层独享的权利。
后来中国的绿色革命顺利实现也是农民文化提高的结果。
如果没有简化字可能我们现在连饭也吃不饱。
(印度的绿色革命推广不行在我看来和印度的教育模式有关,印度推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受教育仍然是某些阶层的特权,农民不识字怎么学习科技?)不过,不得不承认繁体字的好处,繁体字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对每个字都精雕细琢。
无论从会义和美感上都强于仓促出台的简化字。
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华民族的智力水平高于其他民族的原因有两个,使用筷子和汉字,可见繁体字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当今的全球化形势下,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国软实力是刻不容缓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大中华经济文化圈。
可是由于简化字的原因,大中华圈内有着简繁两种文字。
这就人为的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割裂,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及其不利。
谁都知道统一文字的重要性。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最高的地方就是他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和文学。
从而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历史走到今天,简体字虽然有普及文化的功绩,但是按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的普及程度,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学习繁体字也不再是什么困难!中国建立大中华文化经济圈,必须从恢复繁体字开始!二是实际上繁体字在中国大陆一直在使用,比如,大量古籍仍然用繁体字印刷,许多档案和回忆录全是用繁体字写成的(因为老同志们还保留着写繁体字的习惯),广大书法爱好者还在用繁体字。
特别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期间,由于港台澳和海外华人来大陆经商和居住,使用繁体字进行证件登记和填写中国大陆的各种文件全有效。
更为普遍的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识繁体字,虽然他们多数人学的是简体字,可认繁体字无师自通好像是中国人写入DNA的特殊本领。
既然我们并没废除繁体字的使用,而且广大国民都有能力使用,那为什么我们不正式恢复?实事求是一下有什么不好?繁体字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形最完美结合的文字,汉字本身承载了4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固有服饰,习俗逐渐以强制与非强制地方式剥离出“中国“的时候,汉字无疑是硕果仅存的,最能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然而,今天的汉字却出现两个版本,繁体字与简化字,究竟哪个更“中国“? 我不想,也没这个能力深入展开论述,只想表达观点。
我只知道曾让我们信服的历史,是用繁体字写成。
出于尽快改变夺取政权之后很长时期干部素质不容乐观的初衷,简化字很快从枯燥的方案变为暴风骤雨般实践。
其动机是为了扫盲而不是别的。
遗憾的是,连续几个阶段的简化进程并没有真正遵循所谓的“六书”原则,正因为如此,文字被随意玩弄,仅作为简单的认知工具在使用,实际上,几番折腾下来,汉字所蕴涵的深刻文化背景已不复存在。
从“只”和“双”的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比来看,已可看出这种做法有多愚蠢。
尤其在今天来看,海外和国内使用着两种不同书写形式的文字,对于民族凝聚乃至国家统一都是非常不利的。
也许有人认为,为什么台湾香港澳门乃至其他华人社区不可以靠逐步推行简体字来实现文字的再度统一,从而消除书写差别?别忘了,简化字才几十年历史,而传统繁体字则从秦朝开始统一使用,究竟谁更能代表中国文字?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人认为,繁体字难写,恢复繁体字将增加无可计量的成本,并且无助于普及教育。
问题确实存在,但是,电脑的普及将把简化字这唯一外在的优势化为乌有,只要字库更正过来,随便打个拼音,出来的自然就是繁体字,这不就行了吗?至于书写问题,仅仅涉及改变习惯而已。
有人又要问,中国13亿人,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电脑,更多的人,尤其在农村,如此烦琐的笔画,不是凭空给扫盲增加难度吗? 我要告诉你,中国农村的教育,根子在一个体制,与汉字笔画的繁简没有太多关系,而且,即使在目前,中国乡村中的文化人,恰恰是仍坚持保留繁体字的庞大群体。
在城市,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仍有千万人在固执地使用繁体字,没人认为写得累。
要说到教育普及,港台地区的小学生们也从未听说学写繁体字就把学习效率降低,而大陆孩子却在整天用稚嫩的声音哀求减负。
阉割文字是对传统极大的不尊重,有人喟叹49年以后无大师出现,不错,大师门在文革时跳河的跳河,自杀的自杀,他杀的他杀,死得差不多了,但这么多年总该“江山代有才人出“吧?没有。
我个人认为合理的解释是,原因复杂,但和随意割裂文字传统有脱不开的干系。
今天,越南和韩国的年轻人已无法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难道这个号称5000年历史的国家也要走到这步??这决非危言耸听,看看论坛上愤青们的表演就知道我说的还轻了。
三是中国大陆的简体字并不是作为繁体字的对立面和完全替代物(不是对每个汉字都简化,只是简化了其中笔划太繁的常用的几百个汉字)而存在和使用的。
简化字是汉字民间的简写形式,其中大量来自行草体和异体字,也是中国汉字存在的传统形式。
中国五十年代的文字改革,只是对其进行了统一规范和普及教学。
简体字普及的最大成效是方便了劳动群众对汉字的学习和书写,对普及教育和文化作用极大。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先识简体,后认繁体,几乎成为所有现代中国人的自觉学习路径。
目前,比台湾和韩国现代化程度要早的新加坡已经普及大陆简化字,一些海外华人也多已熟悉简化字。
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做生意使用简体字很普遍。
甚至日本民间也在不自觉地使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也就是说,简化字和繁体字内在的传承关系和亲缘关系,使它们之间的过渡没有太大的障碍。
韩国是因中断使用汉字几十年,有点跟不上形势,把简体字视为异端完全是一种孤陋寡闻,自己落后了自己不觉得,还认为自己是在坚持正宗,韩国这种将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立起来的思维是错误的,而纠正这种错误最无言的方式是中国大陆恢复对繁体字的使用和教学,让韩国认识到,简与繁不是对立的,是相互传承关系,繁体字代表一种本源,一种传统;而简体字代表一种进步,一种趋势。
中华文化是辉煌的,这一点不假。
而传承中华文化的正是我所一再提倡的繁体字,繁体字就像一条纽带一样连接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就如我所说,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地下水,一旦我们将其屏弃,我们将迎来精神的荒漠。
或许我这样的说法有点耸人听闻。
但试想,即便是当代的中文系的学子,能有几个人真正的能去钻研我们创造了优秀文化的典籍呢。
真是因为我们从小使用简体字,已经造成了我们对古典,对古文化的隔阂。
中国的繁体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都堪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这些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文字,就是我们这些后人认识祖先,认识历史的文化之船。
如果没有了她,我们在精神上就是困顿的,在文化的人格上是分裂的。
台湾一向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正如台北市长马英九所说,我们没有在老祖宗的字上添过一笔何来繁体只说.虽然简化字为扫除文盲作出了贡献爷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承认,但外国人只贪图学习的简便.我们自己的文化,不用为外国人学习而改动.繁体字书写并非极其复杂,也不会对现代化社会效率造成什么很坏的影响,台湾高度发达的社会就是一例.繁体字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形最完美结合的文字,汉字本身承载了4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固有服饰,习俗逐渐以强制与非强制地方式剥离出“中国“的时候,汉字无疑是硕果仅存的,最能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中国恢复使用繁体字绝不意味着对简体字的否定和轻视,而是实行简繁并用,都承认有效。
其实这种并用,在改革开放期间已经在南方等省市实行了,今后就是扩大到全国罢了。
在今天电脑有统一编码的情况下,简繁转换只是按一下鼠标的事,很方便。
中国在恢复繁体字后,九年义务教学仍然以简体为主,只是在教授一些古代诗词和简单古文时,使用一些繁体字,主要是培养辨识能力。
到高中和大学时,继续用学古文的方式扩大对繁体字的识别与熟悉,加上中国人在识别汉字简繁上的特殊本领,做到中国人在使用简体字的同时,也能无障碍使用繁体字,这好像没什么问题。
中国在恢复对对繁体字使用和教学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汉字宗主国的地位与日韩共议5000汉字统一的问题,只不过分两个版本:一个是繁体字版本,一个是简体字版本,两个版本全由中国主持制定,繁体以中国的康熙字典为主,简体以中国已经普及的简体字为主,权威全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