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相关性肾脏病)
肾脏
• 是机体代谢并排出代谢废物、化学物质、 药物的重要器官,因此也是这些物质导致 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药物相关的脏器损害包括两种情况
• 1 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正常用法用量 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 反应。 • 2 药物不良事件(ADE):在治疗过程中可 能发生的任何意外的有害反应,与用药无 必然的因果关系,既可能因药物过量或不 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也可能因假 药、劣药或药物中的其他添加剂所致的有 害反应。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 • • • • D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 E 金霉素类:地美环素 F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G 氯霉素类:氯霉素 H 多肽类: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 I 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复方磺 胺甲恶唑 • J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 星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脱水剂:甘露醇、右旋糖酐40、甘油 • 8 中药及相关中成药:
• a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己、关木通、青木香、天仙藤、 寻骨风等 • b 其他植物类中药:、、、草乌、秋水仙、山慈菇、巴豆、 黑豆、土牛膝、贯众、芦荟、棉花子、土荆芥等 • c 矿物类:含砷、汞、铅类化合物的中药(砒霜、朱砂、 雄黄等) • d 动物类:含蛇毒类中药(蝮蛇抗酸酶制品)、含斑蝥类 (斑蝥)、含胆酸类中药(鱼胆)等
四种类型
• 3 长期用药致病型:通常指药物的慢性毒性 作用和后遗作用等; • 4 药后致病型:主要指药物的生殖毒性和致 癌性等。
• 药源性肾脏病常见为前三类。
临床表现
• 血尿、蛋白尿、尿量异常、肾小管功能障 碍(肾小管酸中毒、肾型糖尿、范可尼综 合征)、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急慢 性肾衰等。
病理类型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1 抗生素
• A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 星、新霉素、链霉素 • B 青霉素:青霉素G、匹氨霉素、氯唑霉素、阿莫西林、 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甲氧苯青霉素、苄星青 霉素 • C 头孢菌素类: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先锋I)、头孢噻 啶(先锋II)、头孢氨苄(先锋IV)、头孢唑林钠(先锋 V)、头孢拉定(先锋VI)、头孢匹林(先锋VIII)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6 降压药:
• 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纳普利、雷米普利、福 辛普利等(SCr大于3mg/dl=264umol/l慎用) • ARB: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 其他类:肼屈嗪、可乐定、甲基多巴 • 7 利尿剂及脱水剂:
• 利尿剂:氨苯蝶啶、呋塞米、噻嗪类、依他尼酸、氯噻酮 等
药源性疾病
• ADR+ADE所致的疾病又被称为药源性疾 病(DID)。
药物性肾损害
• 指由于ADR或ADE所致的药源性肾脏病, 是由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 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
四种类型
• 1 量-效关系密切型(A类):不良反应与药 物种类、剂量关系密切,通常由于药理作 用增强所致,具有可预测性,故虽人群发 病率高,但采取防治措施后死亡率可降低; • 2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类):不良反应与 用药剂量无关,通常由于药物或患者本身 的异常引起,具有不可预测性,故虽发生 低,但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 公认的易感人群:
• • • • 1 既往存在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者 2 肾血流量不足或血流灌注不良者 3 高龄患者 4 因复杂或慢性疾病同时联合用多种药物者
发病机制
• 1 直接肾毒性: • 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和剂量相关,主要导致:急膜损伤 b 亚细胞器损伤 c 氧化应激损伤 d 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e 细胞功能或代谢损伤
•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急性间质性肾 炎(AIN)、慢性间质性肾炎、各类肾小球 疾病、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溶血性尿毒 症(HUS)等。 • 临床危害最严重的是药物所致的急性肾衰。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 • • • • • • • 抗生素 非甾体抗炎类及解热镇痛药 造影剂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 降压药 利尿剂及脱水剂 中药及相关中成药 其他
发病机制
• 2 免疫反应:与药物剂量不相关。可表现肾小管间质肾
病、肾小球疾病或肾血管疾病等。
• 3 肾缺血:ARF
• a 利尿剂、脱水剂: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 • (罕见) • b NSAIDs、环孢素、造影剂等:肾脏小血管、入球小动 脉收缩, • c ACEI、ARB:肾小球处于血流低灌注(慎用)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 • • • • • • 9 其他 a 降尿酸药:秋水仙碱、丙磺舒、别嘌醇 b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 c 抗甲状腺药物:丙硫氧嘧啶 d 止血或抗凝剂:氨基乙酸、维生素K、华法林 e 降脂药:洛伐他汀、氯丙丁酯 f 降血糖药:氯磺丙脲 g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汀、普鲁卡因胺、醋丁洛 尔
• K 抗结核类: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 酸、乙胺丁醇等 • L 抗病毒类:更昔洛韦、阿昔洛韦 • M 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 N 其他类: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2 非甾体抗炎类及解热镇痛药 • 布洛芬、对氨基水杨酸、阿司匹林(近曲 小管坏死)、安乃近、氨基比林、吲哚美 辛、舒林酸、托美汀、非那西丁等 • 3 造影剂:含碘造影剂、含钆(ga)造影剂 • 4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环 孢素、西罗莫司等 • 5 抗肿瘤药:丝裂霉素、顺铂、卡铂、甲氨 蝶呤、多柔比星、普卡霉素
导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 h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 • i 抗风湿药:青霉胺 • j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三甲双 酮、琥珀酰胺类 • k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碳酸锂 • l 麻醉剂:甲氧氟烷、氟甲氧氟烷
发病机制
• 一 易感性
• 肾脏有特殊的解剖、功能特点,是机体对药物高积聚、高 代谢、高排泄的主要脏器之一。 • 原因: • a 血流量丰富,药物容易达到肾脏。 • b 毛细血管网丰富,接触表面积大,易发生内皮细胞功能 紊乱、结构损伤。 • c 肾小管上皮的结构及酸化功能 • d 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等原因,易出现缺血性和肾毒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