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宗教文化 加入时间:2010-06-01 17:47:19 来源:本站 作者:delit 点击:310

韩卓辉

和谐社会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是包括每个宗教信仰者在内的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民意,得民心。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宗教界责无旁贷。

作为宗教人士,我们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响应国家号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反复思考,并且联系个人宗教工作实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扬优良传统,发挥好宗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作为基层阿訇,仅从我个人领会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体会。

(一) 平等、多元共处的思想实践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的祖先同出一源,此后人类繁衍生息,形成多彩的世界:多种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宗教、多种思想、多种文化、多种生活方式。我国就有56个民族,五大宗教,他们都有各自的文化理念、生活习俗。

现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对思想解禁以来人们信仰追求多元化的肯定,也为各大宗教平等相处,共同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又为宗教搭建了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的现实空间和良好平台。

伊斯兰教珍惜自己的文化特点与道德资源的同时,主张尊重差异 、求同存异 、平等相处 、容纳异己。伊斯兰教所讲的“爱”与“平等” 不只限于穆斯林之间,其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古兰经》明确指出:“未曾因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你们的家园驱逐出境者,安拉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安拉确是喜爱公平者的”(60:8)。意思是说,即便是宗教信仰不同,只要对方不加害与人,也应爱怜他们,与他们和睦、友爱相处。先知曾明确宣布:“谁伤害异民族,我便是谁的仇敌。”先知关心穆斯林,以其博大的胸襟为我们做出了表帅。先知每当进入非穆斯林地区时,都要祈求安拉:“主啊!我向你恳求这里的吉祥与恩泽。我求你护佑……求你使我们与这里的善良者彼此友爱。”

伊斯兰教认为,人是安拉创造的独特被造物。安拉赐于其知识与知慧,赋予其“代治世界”的使命,其尊严神圣而高贵。这种尊严并不因为种族、肤色、语言、文化、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而是平等的。人的生命是安拉赐于的,不容人为的轻视和剥夺它。安拉是唯一能将生命取回的权威者。因此,明文规定禁止任何方式的侵害、自杀、自我摧残。《古兰经》明确指示:“信道的人们啊!今以杀人者抵罪为你们的定制”(2:178)。所以,伊斯兰教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段神圣的旅程,对生命的最佳用运,就是依照信仰生活,并使它成为迈向未来永恒生命的安全可靠的唯一途径。

基于对生命的这一认知和关怀,强调生命的神圣性的同时,禁止有损人格的一切言论和行为。要求对人的尊严、名誉不可侵犯,对他人隐私不可窥探。先知在辞朝中明确宣布了这一厡则:“安拉确已为你们规定,你们的生命、财产、名节是不可侵犯的。”伊斯兰教特别禁止对他人的说三道四、诽谤诋毁的言行。凡提及他人不愿意提及的事,无论提及的方式是明言、暗示、手势或其他象征性的,均被视为“背毁”。先知曾问弟子:“你们知道什么是背谈吗?”弟子们说:“安拉和他的使者最知道。”他说:“背谈就是谈论你弟兄的一件事,而这件事是他所不愿提及的。”有弟子问:“要是我谈论的实有其事呢?”他说:“要是你说的实有其事,那么你已经是背谈了他,要是你说的不是实事,那么你已经诽谤了他。”

众所周知,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往往难以完全禁绝各种背毁和诽谤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私心与偏见,不少品行端正、出类拔萃者,成为被诽谤和诋毁的对象。一个清白无辜的人,一旦被莫名其妙地背毁诽谤,即使其意志再坚定,还是对虚假不实的罪责震惊不已,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和耻辱。尤其是这种诋毁碰巧和一些貌似证据的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缺乏自信,他会感到所有的人都在鄙视他的人格,以致猜测这些罪责可能属实。这些谣言至少给他的心灵抹上了一些不干净的污染。对这种严重的伤害,使许多人感到痛苦,从而影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乃至危及到社会和谐。因此,伊斯兰教对背毁他人的这一恶行深恶痛绝。《古兰经》指出:“你们不要互相刺探,不要互相背毁,难道你们中有人喜欢吃他的已死弟兄的肉吗?你们是厌恶那种行为的”(49:12)。

伊斯兰教要求人们尊重个人隐私。因为人人都有一些无损于社会,不愿公开的“私有财产”,这些事情一旦被人窥探,就会给被探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陷入紧张、不安之中,给生活的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伊斯兰教要求人们维护他人隐私,禁止窥探个人秘密,不经许可不得冒然闯入别人的家。先知说:“你们不要刺探隐私,不要窃听,不要相互嫉妒,不要相互恼怒,不要相互作对。你们都是安拉的仆人,互为弟兄。”《古兰经》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进入他人的家,直到你们请求许可,并向主人祝安……如果你们发现别人家里没有人,你们就不要进去,直到你们获得许可”(24:27)。

伊斯兰教注重邻里和睦、友好相处,建设和谐社区。《古兰经》指出:“亲爱近邻、远邻。”(4:36).“近邻”和“远邻”不仅指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徳曾下令严禁伤害邻里,他连说三次“他没有信仰”。有弟子问:“到底谁没有信仰?”他说:“就是伤害邻居,使之不得安宁的人。”(布哈里圣训、礼仪篇)先知之所以把善待邻里提高到信仰的高度,其意义在于把善待邻里作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朝夕相邻的人都不愿施以仁爱之心,那么,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就难以履行。善待邻里即得安拉奖赏,又可获取邻里们的友爱和尊重,促进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斯兰教对人的视角是全方位的,对人的关爱是深刻的,它有助于不同信仰人群之间搭建互相理解、信任的桥梁,有利于建立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伊斯兰教的这种思想源于对宇宙与自然法则“和而不同”的认知和总体把握,以及“人类同根同源”的信仰。《古兰经》指示:“世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并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主要强调,人类同根同祖,互为弟兄,只是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种族、肤色、语言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安拉对人类的恩典,使人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花独放,不足以代表春天,百花齐放才能显示满园春色。”

(二)自觉自律的道德行为

所谓自觉自律是指依照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改造和提升自我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一种很强的道德责任感,是对普通道德规范的遵守。这的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规范。许多有信仰的人,一生可能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别人对他们行为所表示的赞许之情,但他们的行为始终如一,遵法守德,就这样度过一生。因为他们坚信安拉无所不在,安拉时刻关注和审视人的每一行为和思想动机。着一信仰要求人们必须随时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自我约束,自尊自爱。如果一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其心理将会失范,其行为也没有任何准则,祸及社会,道德随之失范。生活中人会经历一系列的冲动、渴求和困惑,而这些冲动困惑通过自觉、自律,全面考察、权衡利弊,以达到把握自己,谨慎处世,始终保持冷静与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成就任何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情之前,必须首先在管理自己思想方面获得成功。”因为“人生的走向源自于人的思想。”《古兰经》指出:“凡培养自己的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性灵者,必定失败”(91:10)。

可见穆斯林的行为往往和内心的观念密切相关,如同参天大树和深植于地下的树根一样连为一体。先知说:“须知!人的身上有一块肉,这块肉善良了,全身就变好了,这块肉便是人的心。”即人的道德良心。

因此,要提高自律意识,关键在于思想,思想的管理首先要完善信仰。伊斯兰教认为,完善的信仰本身就是最高的美德,又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果一个穆斯林信仰上有较大的疵点,那么就意味着其道德品质必然存在严重缺陷。安萨里说:“优良的品德就是坚定的信仰。恶劣的品质就是虚伪的信仰。”早在1300多年前,当门人弟子问怎样才能识别伪信者时,先知就明确指出:”具备四种行为特征者,可算地道的伪信者:受人信托,见利忘义;同人说话,满口谎言;与人结约,背信弃义;与人辩论,蛮不讲理。谁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谁便具有了一份伪气,除非他完全丢掉这种行为。”

其次,就是勤于自省。自省是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的自我检查。通过自省明白自己是不是一个自觉自律的人,知道自己需要克服哪些不德行为,以使自己具有很强的防范能力。离开自省思想,道德修养不可能实现。然而只有自省是不够的,因为自省的自我解剖仅仅是为道德修养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实践自律。实践自律其实是一种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只要坚持训练,持之以恒,那么一定会养成节制、忍耐、正直、抑恶扬善、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他的身上就会开始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高尚的品质,诸如智慧、同情和关爱。

具备了上述品质智慧的信士,他们常把温暖送给穷人和弱者,不计报酬,他只希望安拉的赞美和喜悦。“他们为安拉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我们只为爱安拉而赈济你们,我们不希望你们的报酬和称谢。‟”(76:8-9)。这种人更不侵犯他人,不以怨报怨,而且是以最佳方式对待人。这样做不是因为怕人,而是因为对普遍道德的尊重。这种人坚持正义、弃恶扬善,排忧解难、清除路障,只为尽责守德,实践信仰。

显然,人只有学会自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没有自律意识,也没有学会自律之前,人像动物一样只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被自己内在的原始冲动左右。所获得的也只是原始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惘然若失。人只在通过内在修养影响塑造其外在行为形象,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积极、耐心参加社会活动。足见,道德的基础是精神的自律,而精神自律的关键在于信仰。信仰使人的自律意识得以提高。

(三)中正务实的积极思想

“中正”是伊斯兰最基本的伦理规范之一。《古兰经》说:“我使你们成为中正的民族,以使你们作一般人的见证,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先知曾说:“万事以中道为佳”。因此伊斯兰教强调凡事都要持中正公平、均衡原则,反对极端,反对偏激。

“中正”意味着统一。任何物体有中心有边缘,边数可能无限多,但中心却只能有一个。由周边发生的任何一条线都可集中于中心以统一。中心是统一的核心,团结的源泉。中正意味着节制,只有中正才是真正的节制。《古兰经》说:“安拉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中正意味着端正。《古兰经》首章中“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中的“正路”,古兰注释家的解释是众多偏离目标的道路中居“中”的路;而“受谴怒者”和“迷误者”的路,则是过激或怠慢的极端之道。即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伊斯兰教不主张一切兴致在于满足物欲,急功近利,而不顾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不提倡对现世生活采取敌视的态度,禁绝享用生活中的佳美食物和服饰,而当发挥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