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岩体的初始应力(背景为黑色)

第六章 岩体的初始应力(背景为黑色)

当在槽中埋设压力枕,并由压力枕对槽加压,若施加 压力为P,则在OA线上B点产生的应力分量为:
2x= -2p(4-4 2-1)/(2 +1)3 2y=-2p(4+1)/(2 +1)3 x=1x+2x=2 y=1y+2y=1
主要试验过程简述: 1~5略, (6-28) 当压力枕所施加的力p=1时,这时B点的总应力分量为:
1h =32h -Pb0 –Pw
(6-20)
对比式(6-19)与式(6-20),可得,
Pb –Pb0 =T0
(6-21)
在关闭压力Pso这一特征点上,孔壁已开裂,即 To=0,所以 ,此时,Pso等于与裂隙面垂直的应力,亦即
2h =Pso (6-22)
由此通过分析:可得出主应力及岩体抗拉强度 值
(二)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 设孔周水平地应力为 1h、2h孔壁还受有水压Pb,此时,钻孔周 围岩体内应力:
室内及现场资料表明:钻孔壁在液压下的初始开裂经常是垂直的。
r=1/2(1h + 2h)(1-a3/r2)+ Pb a2/r2
+1/2(1h - 2h)(1- 4a2/r2 + 3a4/r4)cos2
=1/2(1h + 2h)(1+a3/r2)- Pb a2/r2
-1/2(1h - 2h)(1- 3a4/r4)cos2 当 = a,即孔壁处,则,
(6-13)
r= Pb = (1h + 2h)- Pb -2 (1h - 2h) cos2
当 = 0时,有最小值,即: (6-14)
把槽看作一条缝,得到:
4 4 2 1 1x 2 1 2 2 3 ( 1) 6 3 4 3 2 1 1 y 2 1 ( 2 1)3
(6-27)
式中:1x,y——OA线上某点B的应 力分量
——B点离槽中心O的距离的倒数。
按最大拉应力理论有:
时,孔隙开裂,式中,To为岩体抗拉强度。
-To
(6-16)
据此,可求得孔壁破裂的应力条件为: 32h -1h -Pb +T0=0
(6-17) (6-18)
或1h =32h -Pb +T0
如果岩体中有孔隙水压力Pw时,则式6-18)变为: 1h =32h -Pb +T0 –Pw (6-19) 即 若水泵重新加压使裂缝重新开裂的压力Pbo 称为开启压力, 此时To=0 ,则式(6-19)
x=1/E[x -( y + z )]=0
y=1/E[y -( x + z )]=0
所以,侧压力系数= /(1- ) 2.成层岩体
由此得:
(6-3)
x = y = /(1- ) z = /(1- )H
n
z i hi
i 1
(6-4)
x y z
主要试验过程简述(略)
由应力—应变曲线求岩体应力
p
1=1e+1p=GF+FO
C
0e D
o=op+oe=KMtMN oC1 求出
P=1
K
0p M
Hale Waihona Puke 0eNO1p F 1
1e
G
4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分布的主要规律
一、垂直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多数:v/H>1
二、水平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关系增大。 三、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 一般K>1,随深度增加K=1 四、两个水平应力之间的关系
(a)正断层(b)逆断层(c)平推断层(d)岩脉(e)褶皱
图6-4 由地质特征推断的应力方向(a)~(e)均为平面图
2.地表剥蚀时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Z0 K0Z0
图6-5 侵蚀对某一深度上的应力的影响
设某深度H0的一个岩石单元,该处初始侧压系数0
上覆岩体剥蚀了厚度H,使岩石单元受到卸载作用,卸载后, 垂向应力 v 减小了 H,水平应力 n 则减少了 H /(1- ) (按弹性卸载考虑) 则此时岩石单元的侧压力系数为:
三、影响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其他因素 (一)地形 1. 山谷谷底的应力很大: 与岩体的均质程度有关(图6-6 )
2. 地形对岩体初始应力影响的另一特征: (图6-7)
(二)地质条件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图6-8 背斜: 两翼应力增大, 中部应力降低; 向斜: 两翼应力降低, 核部应力增大. 图6-8 断层: 山峰地应力低, 山谷地应力高 (三)水压力和热应力
x z H
1 sin 2c cos 1 sin 1 sin
(6-9)
显然,在一定深度范围,側向应力x 有可能为负; 令x=0,则由上式可得:
H0 2c cos (1 sin )
(6-10)
当H>H0时,才开始出现侧向应力x,并随深度成正比增加。 二、岩体构造应力场 1.构造应力的确定 构造应力尚无法用数学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而只能采 用现场应力量测的方法来求得,但是构造应力的方向可以根据地 质力学的方法加以判断。
3.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现场量测方法
一、岩体应力现场量测方法概述 目的:了解岩体中存在的应力大小和方向,从而为分析岩体工 程的受力状态以及为支护及岩体加固提供依据。 岩体应力量测按目的可分为:岩体初始应力量测和地下工程应 力分布量测 岩体应力量测常用方法:
应力解除法、应力恢复法和水压致裂法。
工程中某种应力量测方法的精确度能控制误差在0.4MPa以内, 其结果通常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 常用地应力测量方法表6-1
为简化,设钻孔方向与3方向一致,且认为3=0,则此时 通过孔径位移值计算应力的公式为:
=d[(1+2)+2(1-2)(1-2)cos2]1/E
式中: ——钻孔直径变化值, d ——钻孔直径
——测量方向与水平轴的夹角
E、——岩石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实际上,轴线方向的应力和变形对原岩应力测量来说是很 重要的待定参数; 吴振业新近给出了轴向应力应变分量的严密的 公式,这里只列出有关孔径变形法测量的公式如下:
px p y d 2 d {(2 ) ( px p y ) cos2 2 pxy sin 2 pz } E 2
式中:px、py、pxy为待确定的与钻孔垂直截面上的原岩应力分量。
四、应力恢复法 目的:直接测定岩体应力大小。 用途:仅用于岩体表层,当已知某岩体中的主应力方向时,采用 本方法较为方便。 基本原理: 在槽的中垂线OA上的应力状态 ,根据H,H穆斯海里什维理论,可
一般习惯把原岩应力分为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由上覆岩体的自重所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 地层中由于过去地质构造运动产生和现在正在活动与变化的 力,地质作用残存的应力统称为构造应力。
研究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工程意义:
1. 正确确定开挖岩体过程中的岩体内部应力变 化 2. 合理设计地下工程的支护尺寸
(三)应力解除法
基本原理:释放应力,量测变形,弹性求解
按探测深度可分:
表面应力解除法,浅孔应力解除及深孔应力解除。
按测试度形式应变的方法不同可分:
孔径变形测试,孔壁应变测试及钻孔应力解除法等。
钻孔应力解除法分:
岩体孔底应力解除法和岩体钻孔套孔应力解除法。
图6-13
(一)岩体孔底应力解除法 图6-13
说明 :该方法要求在能取得完整岩芯的岩体中进行, 一般至少要 能取出达到大孔直径2倍长度的岩芯,因此在 破碎和弱面多 的岩体中,或在极高的原岩应力区岩芯 发生“饼状”断裂的情 况下不宜使用。 该方法要求取出足够长的完整岩芯,一方面是保障 直径变化 测量的可靠性,确保处于弹怀状态,弹性理 论才是适用的; 另一方面要用它测定岩石的弹性模量。 本方法是量测垂直于钻孔轴向平面内的孔径变形值, 所以它与孔底平面应力解除法一样,也需要有三个不同方 向的钻孔 进行测定,才能最终得到岩体全应力的六个 独立的应力分量。
2h =Pso
Pb –Pb0 =T0
(6-23)
1h =32h -Pb +T0
(三)根据水压致裂法试验结果计算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的主要缺点是地主应力方向难以确定,可 由式( 6-23)分析确定。 (1)、一般 z=h,作为地主应力之一,若 z1 , 则, 2h肯定为最小地主应力。
(6-3)、(6-4)岩体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成立。 如果岩体由松散的碎石,砂及卵石组成,可以近似地认为岩 体是理想松散介质,可由松散介质极限平衡条件来建立垂直应力 与侧向应力的关系: = x / z =(1-sin)/ (1+sin) (6-8)
对于具有一定粘聚力的松散岩体,侧向应力 x与垂直应力 z 之间的关系为
1. 掌握初始应力、构造应力的概念,掌 握自重应 力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原岩应力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原岩应分布的 因素; 3. 了解岩应力的实测方法
1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概念与意义
原岩: 未受工程影响而又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 原岩应力(亦称初始应力或地应力): 定义之一:原岩中存在的应力。 定义之二: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应力。
高应力下: 岩体塑性明显,各向异性减弱,表现出连续性 (三)、中、西部开发,在高地应力地区出现特殊的地压 现象
二、高地应力判别准则和高地应力现象
(一)、高地应力判别准则
(1)、国际、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2)、国内一般岩体工程以初始应力在20~30MPa 为高地应力. (3)、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Rc/max<4,称为极高初始地应力; Rc/max =4~7 为高地应力. max为垂直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地应力,即1
2、 组成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各种应力场及其计算
一、岩体自重应力场 1.假设岩体为均匀连续价值,并为半无限空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