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A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 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属造型: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 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A
2
评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
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A
3
翻译思想
硬译—民族文化的身份意识
鲁迅PK林纾
A
鲁迅PK林语堂
4
---鲁迅以“硬译”闻 名
鲁迅的翻译思想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30年在日本的时期,他便翻译了法 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光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夫人《随见录》中的 《哀尘》。1907年与弟周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 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二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 41本,但鲁迅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
标准的讨 论极有启迪 ,成为传世之论 。
A
6
鲁迅:宁信而不顺
鲁迅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是 非常忠实的翻译。
鲁迅所说的 “直译” 并不仅仅针对 “意译” 而言 , 其含义 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 。鲁迅的直译针对 “歪译” 而言 。后人曾 指出 ,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 的是 “正译” 涵概了意译在内 。鲁迅 , 主张直译 ,但 同时并不反对意译 , 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 “顺译” 等 错误作法 。
张削鼻剜眼的 , 所以有的地方 , 仍然宁可译
得不顺口 。这段论述不 单 深入 讨 论 了 ”
“直译” 的问 题 ,提出 “移情” “益智”
“洋气” 及 “异国情调” 等重要观点
“一面 , 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
的丰姿” 又是鲁迅对于翻译标 准的精妙论
述 ,涉及翻译美学等问题 , 对后人关于翻译
兰,捷克等国家的作品
《市场的苍蝇》,法国民
• 后期作品通过托落茨基, 普列汉诺夫等人接收受了
间故事《尼姑》等许多英 法美式的讽刺
马克思主义,翻译了《毁 • 将中国深奥难懂的中国儒
灭பைடு நூலகம்,《铁流》,《静静 道经典文献,以通俗化,
A
5
鲁迅对于硬译自我见解:
凡是翻译 , 必须兼顾着两面 , 一面当然力求
其易解 ,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 但这保
存 , 却又 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 看不惯了 。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 , 当然谁也看 不惯 ,为比
较的顺眼起见 , 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 却不该
削低他的 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
A
12
文本的选择
鲁迅
林语堂
• 鲁迅在早期的范畴是囿于 • 致力于打造一个通俗的世
科学小说,政治小说

• 从1909 年《域外小说》 • 将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国文 开始,鲁迅本着用文艺改 化,在他所创办的《论语》 造社会的希望,更多的引 杂志上,荟萃了莎士比亚 进弱势国家,如俄国,波 的《人生七记》,尼采的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
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
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救亡图存
保存原作风姿
拿来主义&弱国情A 节
9
鲁迅PK林语堂
A
10
译者的个性 文本的选择 目的不同
个人原因
A
11
—林语堂对艺术极其青睐,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要 讲求个性美,“译学无一定之成规,且译书无所谓绝 对最好之译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译者 之出自心裁”。
. —鲁迅的翻译著作中,鲜少提及译者个性,“宁 信而不顺”其实统治了他的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
二是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以译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内 容包括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如乌克兰,匈牙利诗人,保加利亚作家,芬兰女 作家明娜,亢德等,德国尼采,日本一些作家等人的作品和著作。
三是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这个时期他翻译了卢 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奥地利的女作家至尔.妙论 的《小彼得》,鲁迅最杰出的译作作为一生最后所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
A
7
硬译中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
一是硬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明的节节败退,面对民族 危亡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 和学习西方文明。
2.但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后 退,被迫自我否定,中华民族所依附的,具有自 我身份确定意义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神圣性,乃 至被疏远,抛弃。
3.鲁迅面对这种现象,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A
8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