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女性服饰文化【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也深深的蕴藏着封建文化特征。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完善,本文就汉代女子服饰式样特点探讨研究,汉代女子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从侧面凸显汉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其这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时研究汉代服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浓厚的汉代服饰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代女子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艺术大发展时期,在文化上却广开包容、兼收并蓄。
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在这一时期,服饰得到了发展,衣服不单单御寒装饰,更能突显出一个人的地位品位。
这一时期对女子审美观的形成影响颇大。
一、汉代女子服饰式样“女为悦己者容”是古代妇女装扮的信条,汉宫女子无不为了取悦君王或者男人而费劲心思的梳妆打扮,从衣装到面妆,从发式到配饰,没有一项不经过刻意的琢磨和研究。
1.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中,发现了上衣为襦下身着方格花裙的小玉人,这种服装就是裙形制,是一种上衣下裳形制的女服,它是我国女服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装的特点在于简短、精干,便于日常家居和劳动。
汉代的襦裙,上装窄袖左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其修长拖地的裙裾,使女子走起路来只能碎步细走,随身舞动的裙带、垂环,无不表现女性的文雅柔弱,正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范。
因此无论在宫中还是在民间,襦裙都是妇女普遍喜好的日常服装。
至东汉以后,穿裙的妇女日益增多,裙子的款式也日新月异。
裙子和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妇女服装形制中最为基本的形式之一,它与袍衫等服兼容并蓄,流行了十几个世纪,此类款式所传达的美感在《汉赋》中得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淋漓尽致地吟诵与描写。
2.深衣深衣指一种服式形制,即长衣或袍,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是古代男女通用的一种衣服。
被汉代女性首要推崇的和喜爱的服装当属深衣。
深衣的产生来源于“礼”,既符合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民俗,又象征品格或者表示敬意,显示出端庄、高雅华贵的气质,同时它饱含汉代人对天地的崇拜和欲将天地与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深衣在汉代至上而下都可以穿。
贵族妇女的礼服也采用深衣制,并通过不同的颜色、质料、纹样以及头饰和佩绶等区分身份的尊卑高下。
《后汉书·志第三十》有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
”即宫廷中的贵妇以深衣为朝服,名称“蚕衣”,与其相配的是同色的绶带和腰带。
太皇太后穿的蚕衣领子和边缘有丝绦,并且用色和浅蓝色拼接而成,青色在上,浅蓝色在下,其他贵妇的深衣则是浅蓝色。
汉代女子所穿的深衣,长可及地,衣摆一般是喇叭状,行走的时候不会露出鞋子。
而且衣身通紧窄,能够很好的把女子身体的曲线凸显出来。
《礼记·深衣》对深衣长度有严格限定,“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作疏曰:“短毋见肤者,深衣所取复形体,纵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若见肤肉,则亵也。
”不管每人身材如何,一律以此为界限,“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踝为度也”(孙希旦《礼记集解》),从西汉初年始,其服装显著特点是将衣襟接得极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别有风韵,并且下摆部分肥大,腰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臂部。
由于深衣的前襟被接出一段,因而穿时必须将衣裾下摆绕至身后,这样就形成了“曲裙”。
东汉时期妇女深衣发展变化最显著的部位在衣裾,这时的衣裾大多被裁制成数片三角,穿时几片叠压相交,形同燕尾。
深衣的款式,皇帝、诸侯、平民都可穿用。
深衣作为汉代普遍存在的服装,从其形制上剖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贵于万物”在于合乎礼教的道德意识息息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教对于汉代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
3.直裾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作为正式的礼服,因为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出现有裆的裤子,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4.舞女服汉代妇女服饰的领导者是京师贵妇及歌舞伎,特别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特殊阶级层——歌舞伎,她们衣着华丽,汉代歌舞伎的服装,长袖、束腰、轻逸,是同时代女服中的精品。
显露人体体态的美,是服装式样的美感表现之一,汉代舞服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舞服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长袖,长袖是舞女们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她们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汉代女子服饰特点纵观汉代妇女服饰,我们应该意识到,汉代是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服饰作为等级礼法制度的严格标志,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1.等级性汉代服装制度遵循的儒家礼仪仗队,成为明贵贱、别等级的封建帝制的有力支柱。
汉代妇女服饰遵循这一原则,通过不同的衣料质地,颜色和佩绶来进行等级区分,发式、面妆、服饰成为辨别一个人尊卑贵贱的显著标志。
如汉代宫廷贵妇穿着饰有华丽花纹的宽长深衣,而劳动妇女则终生穿着齐腰的短襦。
贵族妇女“施妆粉黛”,而平民女子“荆钗布裙”。
2.时代性汉代妇女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动态趋势。
汉初,社会处于战乱的动荡中,西汉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所以,妇女的服饰显现出一种简朴之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西汉中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奢侈的风习。
并终至西汉末年,乃至东汉王朝都盛行不衰,妇女的妆扮也由俭转奢。
3.材质与工艺的精巧汉代的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汉代服饰面料种类多,花色丰富。
如丝绸、绮、纱、绢、缟、缣、素、绫、锦、罗等。
汉代的服装材料除称为“帛”的丝织品外,还有粗布的麻、葛织品,其品种也较多。
在面料工艺方面,汉代服装面料的印染刺绣工艺也得到了进步,刺绣的针法精巧多样,花色精美。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
另外,汉代时期的染色工艺当时已相当发达,仅绢的种类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香色、驼色、绀色、藕色、赤色、墨绿、绛色等,足见其颜色之丰富。
这些方面的改进,使得汉服饰材料整体效精细很多。
三、影响汉代女子服饰的因素服饰是渗透于当时人们情感意愿、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观念,一种反映社会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据此我们分析汉代女性审美观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点:1.儒学思想的影响在汉代,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尊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以儒家宋法思想为核心,加以阴阳五行学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结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封建思想体系。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服装的形制和衣料的质地色彩、纹饰都形成了森严的阶级等级界限的一面,但汉代女子还是在遵循儒学的礼节上创造出式样美好,别致的服装,向世人展示女性的亮丽风采。
2.汉代女性地位的影响汉代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由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劳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汉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礼教植根尚浅,加上整个地主阶级处于上升进取时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妇女的劳动不仅限于家庭,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
汉代丝绸在美化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经济,沟通各国贸易与文化联系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来看,应当承认汉代妇女对于创造灿烂经济、文化的贡献。
3.男性审美观和统治阶级导向作用的影响在汉代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和社会职能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把温柔、贤慧等品格看作女性内在美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加明晰和规章化了。
汉代女性注重对自身的形象塑造,却也摆脱不了心理上对男性的依赖,于是便自觉或者是不性的传统标准为标准。
4.经济上的发展“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形成的最重要的商路,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到了东汉初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也更加繁琐,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活跃,汉代的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装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服装整体发展水平也相应的提高。
我们从马王堆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生动地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特点,也显示了出汉代经济强盛。
5.文化影响从汉代服装的整体风格来看,它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的凝重美。
而这种服装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我们知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而汉代装饰正是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所有汉代服饰的基本风格都是凝重、宽大飘逸,以此弱化人体线条。
从汉代服饰的局部细节来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纹饰的搭配。
纹饰中包含着传统文化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例如,汉代服饰纹样中以吉祥图案为题材,便喻示着明显完美之意,以求使用者能迎接顺势与福分,这正是传统纹样哲学思想精神之所在。
四、总结汉代服饰风格在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历程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确立了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从而推动了服装装饰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打开更是让中国绚丽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流向西方,让世人皆识中华民族的服饰风采,于此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服饰的发展。
学习研究汉代服饰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见,让我们了解了典型的汉服文化,同时也使我们的审美眼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