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笔记-肺系疾病-思维大纲
中医内科学笔记-肺系疾病-思维大纲
治则治法: 解表达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体虚者加以扶正,祛邪兼扶正 注重结合季节气候特点 时行感冒辛凉解表加清热解毒
分证论治 风寒、风热、暑湿 虚人感冒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预防调护: 充分休息,多饮热水,清淡饮食,服药后避风寒,温覆取汗,饮热粥 注意: 不可过汗, 不宜早用收敛固涩药, 不宜过用清热解毒寒凉药物。
标本虚实 实证:风寒、风热、风燥、内伤咳嗽的痰湿、痰火、肝火犯肺证 虚证:肺阴虚、肺脾虚
咳嗽咳痰特点 从痰色、痰质、痰量、痰味等方面
体质
治则治法: 分清标本虚实,外感祛邪利肺、内伤祛邪止咳,扶正补虚 整体出发,初咳不宜收敛,久咳治宜补益、治脾,治肝,治肾 伤寒论止咳方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 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 石膏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 者,四逆散主之。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泻汤主之
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 肺胀与心痹 肺胀与支饮
辨证要点: 辨标本虚实 标实:外邪、痰浊、瘀血等 外感者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表证 以痰浊为主见咳嗽痰黏、浊痰壅塞、不易咳出 夹血瘀者伴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下青筋暴露
本虚:肺脾肾虚,主次不同
辨脏腑 早期:气虚或气阴两虚,见气短、少气懒言、倦怠、纳差、便溏等, 或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后期: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见怯寒肢冷,心悸,小便清长,尿少, 舌淡胖,脉沉迟,或阴竭阳脱
热壅血瘀是病理基础,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是血瘀 初期:风热外犯,风寒化热,内郁于肺,肺卫同病,热伤肺气,出现恶寒、 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热犯肺卫 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表现为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证候 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脉络,肉腐血败化脓,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 痰或脓血痰,热毒蕴结,气阴不足 恢复期,脓疡内溃外泄,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受损,可见邪 去正虚,阴伤气耗等。气阴两虚,余毒留恋
中内
气血经络疾病 肾系疾病 肝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心系疾病 肺系疾病
感冒
概念: 是指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又称“伤风”。 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病因:体质、外感六淫邪气,时行疫毒 病机:
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营卫失和,正邪相争 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变证:
辨痰浊、水饮与血瘀 痰浊:咳逆上气、痰涎壅盛 水饮: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心悸,尿少 瘀血:咳逆胸闷,面色紫暗,唇舌发绀, 气滞:咳逆喘息,胸膺胀满
治则治法: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实证: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祛瘀 本虚证:补肺健脾,益肾养心
分证论治
实证: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 虚证: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病理因素:痰、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 发病特点、相关检查 鉴别:
咳嗽与肺痨,肺痈,肺积,喘证,哮病,肺胀,肺痿 外感咳嗽与感冒(全身症状是否突出)
辨证要点: 外感与内伤 外感:新病,急,短,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病性多实,治 以疏邪宣肺,忌收敛 内伤:久病,反复,长,兼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病性多邪实正虚, 治以祛邪止咳,调理脏腑,忌辛散 两者可以相互影响, 内有寒饮,最容易外受寒邪,即所谓的“形寒饮冷则伤肺” 外感风热、或寒郁化热、或燥邪伤阴,可导致阴虚,久咳伤气, 表现为气虚、气阴两虚等
内有伏痰,由外感等诱因引发,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痰气搏击 寒哮: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 热哮:
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 属痰热为患; 或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火证,或寒痰内郁化热。
气哮:情志失调,肝肺气滞,肝火犯肺诱发者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基本证候: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先兆:鼻痒、咽痒、喷嚏,流涕,胸闷 发作时:胸闷窒息,气促困难,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 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 几小时。
预防调护: 顺应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过敏灰尘, 清淡饮食,避免过度疲劳,调节情志 太极拳,八段锦
肺胀
概念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痰瘀阻 结,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以致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 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面色晦暗,心悸浮肿,脘腹胀满,烦躁不安等 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兼夹证: 夹湿:江南梅雨季节,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 或黏 夹暑:长夏,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 夹燥:秋季,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 夹食:小儿,饮食不节,身热,脘胀纳呆,恶心腹泻,舌苔腻 夹虚:体质虚弱,妇女产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表证加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 血虚:表证加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阴虚:表证加口干不欲饮,心烦,手足烦热。干咳少痰,痰中带 血丝 阳虚:表证加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脉沉无力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不纳气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景岳全书 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喘证与脾、肾、心的关系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相关检查 鉴别:
喘证与气短 喘证与哮病
辨证要点: 虚实 实喘当辨外感与内伤,虚喘应分脏腑定位 实证: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 力,多为外感,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导致 虚证: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气喘,脉象微 弱,多为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所致
发病特点:平时如常人,傍晚,夜间,清晨多发,以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多 见。 相关检查:血常规,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鉴别:
喘证与哮病(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支饮与哮病
辨证要点: 首辨发病特点,辨寒热偏盛,肺脾肾之虚 辨发作期与缓解期 寒哮与热哮 寒哮:突发、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 少咳吐,白色黏痰,口不渴,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恶寒,喷嚏等 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 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张口抬肩,咳呛振作, 黏着稠厚,排吐不利,面赤,咽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气哮:因情绪波动加重,气喘痰鸣,常不具备明显寒热证候
风水(不能通调水道) 心悸(邪毒伤阴耗气,心神失养) 紫斑(风热夹湿,热迫血溢) 热痹(湿热阻痹经络气血)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初起:鼻窍和卫表症状,鼻咽不适,鼻塞,流清涕,喷嚏,头痛,恶 风 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痛不适,或兼脾胃表现 时行感冒:流行性,同一时期,人数剧增,症状相似,突然发病,恶 寒发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发病特点: 普通感冒四季皆可发病,病程短,3-7日可愈,不传变 时行感冒,不限季节,广泛流行,传变入里,合并他病 相关检查:血常规,胸部X射线
咳喘重症: 心肾阳衰, 临床表现为: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端坐不能平卧, 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汗出如 珠,面青唇紫,肢冷 治法:扶阳固脱,震慑肾气,方用参附汤合黑锡丹,参附注射液
肺肾气脱, 临床表现为: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 颧红,舌红无苔 治法:益气救阴固脱,方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治则治法: 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治肺为主,或兼以理脾、疏肝 虚喘治在肺肾,治以培补摄纳,或兼补肺、健脾 实喘病程短者,不可早用收涩,以免留邪 喘证日久,应重视敛肺,固肾之法
分证论治: 实喘:风寒闭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肝气乘肺
虚喘:肺气虚、肾气虚 虚实夹杂(上盛下虚证):
病机:邪气壅于肺,肾气虚于下 临床表现: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气息短促,腰膝酸冷, 舌苔腻,脉沉细滑 化痰降逆,温肾纳气-苏子降气汤
心 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 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由 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 症。 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 脱危候。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胀满、憋闷如塞,病久可见面色、唇 甲发绀,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至喘脱等危候,严重者可见神昏、 抽搐、出血等症 发病特点:老年人多发,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吸烟史、粉尘接触史、病程缠 绵、时轻时重 相关检查:胸部X射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
辨病位: 肺:外邪、痰湿、气郁、气逆,为邪壅肺气 肝肺:兼有抑郁,口苦,心烦,易怒 肺肾:久病劳欲所伤,久病虚损,自汗,易感,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脾虚:食少腹满 心:久病肺肾俱虚者,出现心悸,面唇紫暗
辨痰 痰白清稀,或白色泡沫痰,多寒兼水饮 痰黄黏稠,多火或肺热、郁热、痰火 痰湿重浊,咳痰量多,多痰湿
咳嗽
概念 是指外邪犯肺,或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以咳嗽,或伴咳痰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咳证。
病因: 外感:风寒(宣降)、风热(清宣)、燥邪(清润) 内伤:内伤饮食(脾)、情志失调(肝),久病体虚(肾)
病机: 外感诸邪犯肺,内伤诸邪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形寒饮冷则伤肺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体质 病机:
肺脾肾三脏虚损、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肺胀与脾、肾、心的关系
脾: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可见少 气纳差,便溏等。 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