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课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三历史课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2)陶瓷之路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发
展
概
况
原始末期
以物易物——产生原始商业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设官集中管理商人(官商)
春秋战国 ①出现私商;②黄金白银成为货币;③形成著名都会
魏晋南北 商业萧条,实物交换又抬头,废止铜钱、专用谷帛
朝 隋
唐
商贸发展:①长 洛 扬成为著名大都会;②西域、阿拉 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③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原因(目的):
表现:
保护小农经济,或者说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重要原因)
消极影响:
阻碍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化自然经济使 之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闭关锁国 ⒈原因:①② ③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⒉评价: 五.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和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地位 批判 动摇 继承
儒家思想发展轨迹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教” ,学思结合
;“因材施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
墨子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 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 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 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 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 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 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 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 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
(三)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与商 业关系
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
坊与市的 坊:居民居住区;市:商业活动场所
含义
发(
概
展况
、
历特
点
程)
严周
格 限 制
秦 迄 唐
阶
段
⑴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市长或市 令)设的市;②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 开(“市”与“坊”分开) ;③商业交易(市) 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生产力)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铁器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①农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1原始农业阶段:耒耜 “刀耕火种”: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经济发展原因的总结:
发展原因可从以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国家统一安定
下几个方面寻找
③民族之间的交流 ④生产技术进步
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⑥环境保护方面
活学活用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
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
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体现了家庭式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3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 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4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5唐代: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②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
2、简单协作——个体耕种(生产关系)
(1)商周时期: 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
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 耕作“公田”。 (2)春秋以后——小农经济 ①条件: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
6、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7.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 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明代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彩 瓷
清代 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出 开始时间 至迟从唐代起
口 概
影响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的象征
况 传入世界 17世纪风靡欧洲,18世纪遍销全球深入英国家庭
(二).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⒈春秋战国、西汉、隋唐、两宋、元、明、 清等时期的国内商业和城市
(1)商业的发展 (2)货币的发展 (3)城市的发展 ⒉西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
唐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长安)
放 松
宋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商业活动(市)的时间、 地点不受限制;③出现了集镇、夜市、晓市、鱼
限市等;④不再受官Fra bibliotek的直接监视。制
阶 段
明清
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 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
重农抑商和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特点
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 ①多样性;②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完整的作物体系
1.初步开发(江南)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孙吴、东晋、南朝 手工业和商业 建康
2.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北方:“戎事方殷”,战争频繁 南方: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
都加速发展
北宋首都汴京
经济的什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 方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 形成的原因
产生----------------发展----------普遍化 (4)影响: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
产积极性提高;②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促进新的生产 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
1、形成 (汉代 司马迁划分)
①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传统的农业区,
②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 全国经济重心 ③江南 (农业区,长江以南当时不利于开发,还没有开发) ④龙门碣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依长城分塞内、塞外)
春秋战国 秦 唐宋
①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白银;②外形多样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奠定以后 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铜钱(发行量日益增大)
北宋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
元朝
纸币流通兴盛——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
明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初:行纸币。
继:废行纸币。终:钱银并行)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
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
制形式
①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形式:公田(官田)
土地私有制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形式)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此同 消时 彼并 长存
②土地兼并问题
⑴盛行及无法解决的 原因:
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化;
东汉--唐朝:
演变: 成于东汉,兴于唐
田庄经济(田庄是最 特点(东汉)
唐:
大的土地经营单位) 田庄种类多,规模大,土地来源广
⑵ 表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现 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通过土地买
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特点: ③评价:积极、消极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 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 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不过,通常 所说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就其经营规模和 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 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不仅 自耕农,包括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实行 土地国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下分种小块耕地 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自耕农是其中占 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发展(概况-----表现、地位等)
青 铜
金 属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青铜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商周青铜文明:(数量多、种类齐、使用广、技艺精) 著名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商)
铁 春秋
汉代
、 钢
发明了冶炼生铁、 钢铁---冶铁史
发明了炒钢、铸铁 脱碳刚---中国独有
东汉晚期 烧出成熟的——青瓷
青
魏晋南北朝 飞速发展:区域由南扩北,数量、品种、装饰 瓷
发 北朝 烧出——白瓷(制瓷技术重大突破)
展 历 程
隋唐 臻于成熟:远胜前代;白瓷进入----成熟期 唐代 遍布南北,成独立生产部门,成为日常用品
白 瓷
宋代 “瓷都”——景德镇;出现地方瓷窑体
元代 系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
3.完全超过(北方)
两宋以后 “苏湖熟,天下足”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春秋战国、两汉、北宋、明清等时期的
冶铁业 2.商周、西汉、唐朝、南宋、元朝、明清
等时期的纺织业 3.东汉、东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