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脑课件-PPT课件

乙脑课件-PPT课件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概 述
国际上称日本脑炎(Japanese B encephalitis)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叮咬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夏秋季流行,集中于7、8、
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 及脑膜刺激征 可有后遗症
1、初期:病初的1-3天。发热,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 呕吐、嗜睡等,可有颈强直及抽搐。
2、极期:
病程的第4-10天。表现有: ⑴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发热越高,热程 越长,病情越重。
⑵意识障碍:为本病主要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嗜睡、昏迷、 定向力障碍。昏迷时间越早,越长,越深,则说明病情越严 重。意识障碍最早发生于病程的第1-2天,多见于3-8天。可持续1 周左右,重者常达一月以上。
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ຫໍສະໝຸດ 巨噬细胞系统入血病毒血症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特征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大脑至脊髓都可波 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病变最轻。主要病理变化 有: 1、神经细胞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细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小结。 3、血管病变: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 栓塞。
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患儿,男,2岁,河南XX县人。7月31日因“发热 8天,抽搐一次,意识不清半天”入院。患儿8天前无明显诱 因下出现发热,在当地乡医院行相关治疗4天后出血抽搐1次, 今日下午患儿出现意识不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科。查体: T 39.2℃, P 120次/分, R 23次/分,神志不清,双瞳孔等大等 圆,光敏。颈亢,心肺腹体检无阳性体征。克布氏征阳性, 左侧巴氏征阴性,右侧巴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BC14.8×109/L, NEU% 84.6%, PLT 274×109/L; 脑脊液常 规:无色透明,细胞数210×106/L,糖、氯化物结果基本正 常。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 治疗及预后 预防
传染源
人畜共患的自然医源性疾病,
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传染 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 类;其中猪(特别 是幼猪)是主要传
染源, 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 症期<5天)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思考题
第1题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 A.中毒性菌痢(脑型)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散发性脑炎 第2题 应尽快完成的检查包括(多选题)( ) A.头颅CT检查 B.肛指检查,取大便化验 C.生化 D.抽血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 第3题 该患儿的分型可能是( ) A.轻型 B.普通型 C.重型 D.极重型 E.未分型 第4题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 A.吸氧 B.下胃管给予一定量的食物 C.20%甘露醇脱水 D.亚冬眠疗法 E.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流行特征
1、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 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 年的80-90%。 2、地区性:东南亚地区为主,我国除新疆、西藏、青海、东 北北部外,均有流行。★ 3、年龄结构变化: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 80%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 发病年龄结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 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高度散发性: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 生2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 播媒介。国内传播乙脑病 毒的蚊种有库蚊、伊蚊、 按蚊等,三代喙库蚊是主 要传播媒介。蚊虫感染乙 脑病毒后不发病,但可带 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成 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
这就是传播乙脑的三带喙库蚊!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 治疗及预后 预防
发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人体→人体淋巴管、毛细血管→人体网状内皮系 统→繁殖→血循环→病毒血症→各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肾、肝、 心、肺)。 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结果: ⑴终止于网状内皮系统——隐性感染 ⑵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轻)——表现为一过性发热 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重)临床症状明显。 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程度,取决于病毒量和毒力,更取决于个体 免疫反应性,特别是血脑屏障是否健全。
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 的高异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软化灶
血管套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 浸润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附壁血栓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 治疗及预后 预防
(一)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二)典型乙脑临表:可分为四期。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 治疗及预后 预防
病原体:乙脑病毒。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 毒科,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球型,核心和外膜
•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 外膜含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血凝 素活性
抵抗力:抵抗力不强,耐低温和干燥 培养:可在组织和动物细胞中传代。 抗原性:抗原性稳定,感染后产生三种抗 体
⑶惊厥或抽搐: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可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 脑水肿、脑缺氧、低钠性脑病所致。多见于病程的2-5天,患者可表 现为面部、眼部、口唇小抽动,随后出现肢体痉挛性抽搐或全身强 直性抽动,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患者均伴有意志障碍,重者可 发生呼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