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资源经济学摘要:所谓水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旨在使消费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满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同样的效用满足,使生产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
该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研究重心的转移趋势和学科发展的深化趋势。
从“重供给分析、轻需求分析”向“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并重”的转变、从“重技术分析、轻制度分析”向“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并重”的转交、从“重工程设计、轻政策设计”向“工程设计与政策设计并重”的转变是水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水资源政策的重要转型。
关键字:水资源经济学国内外状况三大趋势1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水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极其丰富的功能,大体上具有生活用水功能、生产用水功能和生态用水功能。
生活用水功能包括饮用、梳洗、装点等功能,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运输用水、养殖用水等功能,生态用水包括水生态景观、水生态调节、水环境容量等功能。
这种水资源的多用途性,就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将稀缺的水资源配置到人们最急需的地方去,以产生最高的效用。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客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近海水域的保护;陆地的排水系统;洪水防范和海岸保护;大坝项目;洁净水的供给;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的水资源的使用;废水的处理及其排放。
他阐述了水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十大领域:第一,向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供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足够的水资源;第二,确保低收人家庭的洁净水的使用;第三,确保农牧业水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第四,净化家庭、农业和工业排放的污水;第五,防止洁净水供应和废水收集企业垄断权力的滥用;第六,保障城乡抗洪及其排水;第七,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流动的能力;第八,保护在所有洁净水和海洋水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及其生活习性;第九,减少和消除国际水资源冲突;第十,确保政府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进行公共投资的支出的透明性。
他的分析概括了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可能领域,但是并未对此进行严格界定。
简单地说,水资源经济学涉及三个大的问题:一是如何把过多的水化害为利,这一部分可以称作水利经济学;二是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这一部分可以称作水资源经济学;三是如何防止和处置超过环境容量的废水排放,这一部分可以称作水环境经济学。
有的学者在分析水危机时,将危机的表现形式概括为“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水资源短缺)和“水脏了”(水环境污染),这正好对应了这三大问题。
由此可以判断,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狭义的水资源经济学”,只包括符合一定水质要求的水资源数量配置的研究内容;第二层次,“中义的水资源经济学”,同时包括水资源数量配置和水环境质量配置的研究内容;第三层次,“广义的水资源经济学”,同时包括水资源数量配置、水环境质量配置和水灾害防范等研究内容。
从现有水资源经济学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针对这三个层次不同范围都有研究。
一般而言,洪涝灾害属于灾害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水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前者。
本书选取“中义的水资源经济学”。
水资源经济学属于资源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随着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深化,该学科本身又出现了一些分支,不同的分支学科均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2 国内外水资源经济学研究进展2.1 国外水资源经济学研究进展国外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前期,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研究以及对水资源和其它经济环境的估价。
例如有文献认为水的价值是在给定时问和给定地点为购买单位体积水的社会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大值,或者采用机会成本的方法,即是在既定时问、地点和水流条件下,当某人取走用水时,水资源所有者可以接受的每单位水的最小费用。
1972年,杨格和格雷考察了几项实验,认为水的价值不可能超过最经济水源的边际成本,1973年,诺德豪斯和托宾提出用“经济福利准则”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的关注,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多种方案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赫费德尔和尼斯(Herfindakl and Kneese)提出如何利用与污染和控制污染有关的费用及利润来修正GNP。
1977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核算,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到20世纪90年代,采用经济杠杆管理水资源的研究日趋活跃。
1991年Schneider研究了一定用户需水量弹性(Schneider,1991),它为进一步研究节约用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Murdock分析研究了用水预测中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特性的作用(Murdock,1991),它指出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变量如住户年龄、种族、家庭成员的组成对用水量有很大影响,在研究户均用水量时,这些因素通常比经济、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重要得多。
Murdock将需水量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拓宽了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所涉及的范围。
Wichelns的研究表明,通过灌溉用水划区收费促使减少排放量(Wicholns,1991),收费提高了用水效率。
意大利Hayward对收费产生的反应——一项水管理议案进行了分析(Hayward,1991)。
水资源定价也是当今水资源研究热点之一,1995年9月26日~30日在瑞典召开城市地区水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水资源和废水定价被列为重要的一项议题。
在上述的研究中,以水资源的定价和确定水资源价值为主要内容。
随着近几年全球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作用,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服务研究成为重点,研究人类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后应当采取的决策分析。
Stefano Pagiola在2003的(World Conservation》探讨到水是价值昂贵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绝大部分水的使用者并没有为之付出任何代价。
而且他认为,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土地管理者因拥有土地,调节了水文流速,改变了环境,为水资源利用创造了服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任何补偿。
他们的措施影响了水的渗入、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影响到水流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安排。
但没有任何鼓励措施能让这些影响考虑到关于土地使用决策中,结果这些有价值的服务也就消失了。
因此他提出了“环境服务的补偿”这一解决途径,它为土地使用者们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服务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这样就可以将这种鼓励措施与整个社会的鼓励措施达成一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国政府21世纪行动纲领的重要承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水资源经济学科的研究热点。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倚赖生存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
它的实质含义是指运用经济学的决策方法做出对未来造成的遗憾达到最小的决策。
2.2 国内水资源经济学研究进展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改进。
20世纪70年代,国内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水资源价值的评估,很多学者提出多种方案对GNP进行修正,包括运用污染和控制污染的费用及利润。
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侧重于水价制定和水服务费用的收取,最为典型的是水资源费用收取的研究,例如1979年11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萌芽阶段。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向自然环境索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同时,对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掠夺性地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如何保护并维持自然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的水资源管理有了探索性的研究,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在其承担的“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以后,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共同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为西北地区各流域开发建立了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张为东在1996年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可利用水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子,人们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
其研究重点是以水为核心因子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价值,例如2004年丰华丽在《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等研究中提出,水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指水资源的供给功能,即供给社会一定质量的水资源量的多少,用以维持人类健康、支持经济生产、稀释和运输废物、提供娱乐休闲等,同时认为,从维持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饮用水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和人类的福利息息相关,不但人们生活用水,对于干旱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生产L4]。
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开始形成既面向全球又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新的思路。
3水资源管理政策的三大趋势3.1 三个结合的趋势水资源管理向来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相当时期甚至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制衡的结构。
在水资源管理中式一个典型的政府、企业、公众三足鼎立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首先,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水资源的供求关系而言,政府是提供者,企业是需求者;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看,企业向政府缴纳水资源税费,政府向企业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等公共产品;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关系看,政府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而企业是政策作用的对象,但是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企业可以对政府的政策实施加以监督。
其次,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从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看,政府是水资源的供给者,公众是水资源的需求者;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看;公众向政府缴纳水资源税费,政府向企业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等公共产品;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关系看,公众选举出来的政府制定和实施水资源政策,公众有权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