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2015年6期
浅谈棚室蔬菜土传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袁清成
鞍山市岫岩县种子管理站
岫岩县现有保护地蔬菜面积达3万亩,主要以生产番茄、黄瓜、菜豆、草莓等蔬菜为主。
近年来,由于连作重茬和管理不当等诸多原因,导致蔬菜根腐病、青枯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危害十分严重,甚至绝产绝收。
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可大大减轻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一、发病原因
1.连作加剧土传病害发生
由于多年连作同一种作物或同科的两种作物,造成土壤病菌量的增加积累,重茬次数越多,病害越重。
另外,连作重茬还引起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造成蔬菜植株抗病抗逆性减弱,加剧土传病害发生。
2.灌溉方法不当诱发病害发生
大水漫灌,有利于病原菌随水流迅速传播,加之根部积水,根系活力降低,使病原菌浸染。
严冬季节大量灌水或灌溉次数太频,土壤呈现高湿、低温环境,也加重土传病害发生。
3.粪肥使用不当会加重土传病害发生
目前,保护地蔬菜生产所使用的有机肥一般都是现用现买,没有经过充分腐熟而直接用于生产,致使病原菌和线虫随粪肥带进生产田中,造成危害。
另外,由于连年偏施化学肥料,甚至盲目追施氮、磷肥料,忽略钾肥和微量元素的使用,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土壤有益微生物含量减少,致使蔬菜生长发育不健壮,抗病性减弱。
二、防治对策
1.加强种子和育苗营养土消毒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搞好种子和营养土消毒。
对于未包衣的种子,可进行温汤浸种或恶霉灵浸种;育苗营养土可采用多菌灵药剂处理,每立方米营养土拌50%多菌灵250克。
2.消灭土壤中病原物
(1)太阳能消毒。
亩温室施入5厘米长稻草1000千克和生石灰100千克,旋翻入土,灌水盖膜,闷棚半月可杀死土中病菌虫卵及线虫。
(2)棉隆熏蒸。
棉隆是替代溴甲烷、氯化苦的熏蒸安全消毒剂,在土壤中能产生异硫氰酸甲酯、甲醛硫化氢等气体熏杀灭菌和灭线虫,灭杀效果显著。
(3)噻唑膦灭虫。
日本名“福气多”,是内吸传导杀线虫剂,无抗性记录,缓效期4个月以上,亩用量2千克,病重地块5千克。
投资小、效果好,持效期长,一次用药一季无忧。
3.增加土壤有益菌
无论采用何种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处理,都会造成土壤有益菌数量减少,致使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料利用率降低、菜根活力减弱,植株生长不良。
补充有益菌能活土、省肥、增温、防病、生根,克服连作障碍。
正根堂微生物菌剂有益菌含量高,应用效果好,利用正根堂微生物菌剂加噻唑膦黄金组合土壤处理剂处理土壤效果更佳。
4.缓解土壤盐渍化
保护地蔬菜生产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项目,由于连年大量使用肥料,夏季棚室空闲期利用大水漫灌进行洗盐。
底肥要选施碳氮比高的有机肥,追施无副离子、无激素的全溶肥。
5.调节土壤酸碱性
增施高碳氮比的有机肥,提高土壤缓冲力;连续生产4~5年老棚土壤多为酸性,需亩施石灰50~75千克,可遏制青枯病、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6.应用嫁接栽培
生产蔬菜嫁接栽培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发生。
如黄瓜用黑籽南瓜做砧木嫁接栽培,防治枯萎病效果达95~98%;茄子利用托鲁巴姆做砧木进行嫁接防治黄萎病效果可达96%;甜瓜用圣砧一号、世纪星等白籽南瓜嫁接栽培防治枯萎病效果达90%以上,番茄用TRS-401番茄砧木嫁接栽培可增产40%。
7.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
秸秆反应堆生物技术又称二氧化碳缓释富氧秸秆发酵技术,是一项能够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创新栽培技术。
该技术防病效果显著,并能减少化肥用量,节约成本,同时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少病害发生。
8.追施微生物菌液
保护地土壤因盐分浓度大,土壤温度低,不利于微生物的存活,表现为菜根数量少、根系活性差、吸肥水能力弱。
棚菜追施正根堂微生物菌液能解决死秧、烂棵等疑难杂症,防治土传病害,促进根系生长,提高
植保土肥
·37·
DOI:10.14070/ki.15-1098.2015.06.029
现代农业2015年6期
阜蒙县是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全国农业大县,每年因玉米螟危害而造成粮食损失达1亿元,玉米螟危害已经成为制约阜蒙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问题。
为了帮助农民“虫口夺粮”保障玉米生产安全,阜蒙县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
这个项目的实施明显压低了我县玉米螟虫口基数,减轻了玉米螟虫的危害,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阜蒙县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采取两次发放蜂卡的方式,保证赤眼蜂与玉米螟卵相遇,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现将阜蒙县玉米螟防控经验总结如下。
一、强化技术信息服务,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
5月~6月,阜蒙县植保站召开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骨干培训班,由乡镇农科站长及种粮大户参加。
植保站技术人员讲解-下乡到各个乡镇进行技术培训,每天培训1-2个乡镇,培训人员达2000人次。
植保站结合下乡讲课,随机在部分乡镇调查全县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根据化蛹、羽化进度,定于6月17日、6月22日在全县两次发放赤眼蜂卡。
二、周密安排做好两次发放蜂卡准备工作
自两次放蜂的日期确定后,阜蒙县植保站周密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将各类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包括放蜂技术要点宣传单、各乡镇放蜂面积分配表、各乡镇蜂卡收据、各乡镇需要填报的放蜂人员用工表,装袋备用。
同时在两次发蜂卡的前一天通知各乡镇,准备第二天起早取蜂卡并要求各乡镇带好雨布,避免蜂卡被雨浇湿;务必在上午8:00点前取走蜂卡,以防延误放蜂时间。
三、做好宣传工作
从拟定在阜蒙县开展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开始,多次在当地日报上刊登有关此项目的技术要求、防控注意事项等,同时适时地报导了部分乡镇技术培训班及放蜂现场;电视台滚动播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性强,时效性强,阜蒙县下大力气统一组织释放赤眼蜂防治队伍,不得将蜂卡发放到农户家中。
做到放蜂人员组织到位,技术培训到位,蜂卡运送发放及时、顺畅,确保在规定时间两日内将赤眼蜂卡放到田间,严防蜂卡过期作废现象发生,为今后进一步推广生防技术打好基础。
四、各级专业人员深入一线,面对面地指导防治工作
6月17日市、县植保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带市、县电台记者,在阜蒙县建设镇哈不台村召开第一次放蜂现场会;6月22日在阜新镇桃李村召开第二次放蜂现场会:当场给农民朋友讲解释放赤眼蜂卡的方法及要点,让每一个参加放蜂的人都掌握放蜂技术。
开好两次放蜂现场会,并通过市县电视台的转播,起到示范带动阜蒙县全面生物防控工作,让百姓们都能看到释放赤眼蜂的方法,准确掌握释放赤眼蜂的技术要点,确保全县百万亩蜂卡保质保量的释放到田间。
阜蒙县通过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的实施,预期增产玉米0.85亿千克,按每斤1.5元计算,增加收益1.27亿元,投入产出比1:25。
7月,阜蒙县植保站派技术人员下乡随机调查全县16个乡镇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83%,最低61%,全县平均防效为70.4%。
7月30日随机调查六个乡镇18个村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地块,玉米植株平均花叶率为8.2%。
玉米螟绿色防控也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品质,全县虫蚀率较去年平均下降1.5%,霉变率比去年平均下降2.0%。
同时,全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吨,有效避免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为今后阜蒙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阜蒙县应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收到良好效益
范业飞
阜蒙县植保站
植保土肥
根系吸肥水能力,释放二氧化碳,提升土温,提高肥效。
9.科学无害化防治
蔬菜土传病害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根结线虫病和生理性病害,一旦发病要仔细观察和诊断,并及时进行灌根防治。
各种蔬菜的根腐病以及真菌性枯萎病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400倍液,或15%庄园乐水300倍液灌根防治;辣椒疫病可采用72%克露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600倍液灌根防治;各种蔬菜的青枯病和番茄的溃疡病可采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链霉素1000倍液灌根防治。
蔬菜发生土传病害后,每株灌根用药量约250毫升,每周灌根一次,连续灌2~3次。
·38·
DOI:10.14070/ki.15-1098.2015.0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