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是水__源__,B河流主要补给是 大__气_降__水,和冰雪融水
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 _冲__积_扇___此地按 干湿状况划分属于__半__干_旱____区。
(2) 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 分析该地区大量种植番茄的社会经济因素
分布特点: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国家西 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便宜及有廉价的劳 动力
1、逆温概念
高度m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温度℃
逆温现象
高度m
逆温层
温度℃
逆温现象
2、逆温形成的因素:
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二是 空气平流冷却;三是空气下沉增温;四是锋面上形成的逆温。此地冬季 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10月,消失于翌年4月。以1月 份的层结为最大,达3000米左右。
材料2: 此地降水冬春季节较多,最多 年份可达1000mm以上,平均降水在 500mm以上。 材料3:此地大量出产番茄,是我国著名 的番茄产地,出产番茄以有机质含量高 而出名。有多家饮料公司在此设厂。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两大过程
2.大气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地面长以波辐射 的形式向 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增温。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参与作用的 波长段 形式 大气成分
臭氧
紫外线
(平流层) 吸
收 水汽、
CO2 (对流层)
红外线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吸收的很 少
时空变化: 作用1: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作用2: 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也能放 射长波辐射,在水的相态变化中不断放 出或吸收热量,故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 影响很大。
水汽的输送:风带、季风、海风、湖风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时空变化
(一)大气的组成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CO2增多: 原因: 影响: 措施:
(3) 分析此地冬季山麓逆温的成因及 冬春多降水的原因?
逆温成因:冬季来自西北的冷 空气遇地形阻挡,暖空气被抬 升到海拔较高处,形成下冷上 热的逆温现象。
降水:西风气流携带来自大西 洋的水汽(或北冰洋)遇山脉 阻挡爬升而形成地形雨,因此 在冬春季节降雨较多。
例题7.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 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即“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 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温,形成地面辐射。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 正午太阳高度 不同。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 比例也不同。 (3)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D.150米
(3)下列各时段中PM2.5值可能会最高的时段是:( B )
A.15—16时
B,19—20时 C.24—1时
D.10—11时
海拔越高,大气
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大气 运动
特点: 对流运动显著
成因: 该层下部热上部冷,近地面空气受热易 膨胀上升,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注意对流层的高度有时空差异
同一地区,夏季强,冬季弱,夏季厚,冬季薄; 对流层厚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赤道地区17:km---18km,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km---9km
(4)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暖空气平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 在 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便 形成逆温。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在冬半年有 时会形成冻雨一些恶劣性天气。
例3、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
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C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
例题6. 读南京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 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C )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C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臭氧减少:原因: 影响: 措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的依据; 温度的垂直变化、大气的密度、 大气运动状况等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的依据: 2、各层大气的特点:
(气温、气流、天气、与人类关系)
(1)对流层
特点: 随高度增加而
递减,每上升

100米下降0.6℃

成因: 地面是对流层
大气的直接热源,
(2)弊:
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
(1)对环境影响:
加重大气污染
(2)对天气影响:
易产生大雾天气 阴雨天气(锋面逆温) 冻雨天气
(3)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例6.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
早。下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D
天气变化:
特点: 成因: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气对流显著,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和人类关系:
(2)平流层
气温: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层 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增温
大气运动:
天气变化:
和人类关系:
(3)高层大气
气温: 大气运动:
天气变化:
和人类关系: 电离层
(三)逆温
例1、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2~13题。
(1)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2)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D )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例2、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出现逆温现象的是①、②、③中的 ② ,
判断理由是
此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升高。

(原人地2因)为形是该原原什城因因么市::?工工商业厂业高排居度放民集煤 区中烟地,、处当粉洼天尘地发,,生空不了气利重污于大染气烟。流雾扩事散件、,自这净事,件的
加剧污染
气象原因:下冷上热,不利于气流的对流与扩散,加重了
大气污染。
(3)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 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 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温差显 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形成逆温。
3、逆温的利与弊
(1)利: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 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 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 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 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 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 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 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 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 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山坡冷气流向谷°C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
即形成冻雨现象。读下图,回答(1)~(2)题。
(1)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
A
A.①处
B.②
C.③处
D.④处
(2)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 C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正值春秋季节
C.上空有逆温现象存
D .地下潜水迅速上升
例4: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7月9 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 不会太高 (偏低)
晴朗的 天空呈蔚蓝色 太阳下山了天 还没黑
阴天的天 空灰蒙蒙 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返大地”)
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 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保温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水汽、CO2的含量;云层的多。少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关于①②③④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处气温、气压高于② B.④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 C.②处附近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 D.③处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3)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
接近的是: D
A.甲
B.乙 C.丙
D.丁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 出,该城市上空逆__温____ 现象,大气扩散条件 ___变__差____。
(3)由于连日天气明朗,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中的 NOX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易产生__光__化__学____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