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但发展至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推动目前中国的社保制度改革。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特点
(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德国的社会保障种类较多,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目前,社会保障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其分别为:社会保险、社会补偿、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又分为养老保险、疾病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护理保险。

针对不同原由进行不同保险。

以养老保险为例,德国的养老保险占德国社保制度最重要的地位。

其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65岁。

法定养老金的给予标准为工资收入的65%,若保险期限超过45年的,则领取工资收入的75%。

如果投保人去世,其没有经济来源的配偶可以领取一定的遗嘱养老金。

此外,一些个体高收入者还可以参加私人养老保险
2、社会补偿。

社会补偿资金主要从税收中支付。

主要指对战争受害
者及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并此而蒙受损失的人进行补偿。

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身体受到损害的人有权利得到赡养,另外,从1975年5月15日起,对因暴力行为致损害者和他们的家庭给予救济。

3、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为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主要指对无力自助与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资助的人进行帮助,使其可正常的生活。

社会救济金来源与政府的税收,由德国最低一级行政机构城镇负责管理,无偿发放。

4、社会补贴。

社会补贴则包括劳动促进补贴、教育补贴、青年资助、住房补贴、育儿补贴等项目。

补贴标准主要根据每一家庭子女的多少和家庭的收入来决定。

一般来说,子女越多每个子女享受的补贴越多,且低收入家庭可领取补贴高于高收入家庭。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二)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广。

从上述简单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社保制度涵盖了各个方面,且基本上包含了每一个人。

它不仅仅包括了老人、残疾人、失业者、低收入人群等不同类人群,还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等各个不同角度。

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采用现支现付的收支模式。

所谓的现支现付就是讲社会保障的收支完全是社会互助,没有个人积累。

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公平性,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目前工作者的负担。

德国目前已经慢慢步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人对社会保险的负担大大加重。

3、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自治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有社会专
门的社会保险组织负责。

组织为独立的社团法人,财务和组织上均独立于政府之外,雇主与雇员实现自主管理。

4、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资金自助。

社保资金的来源主要由雇主和雇员负担,按照薪酬的一定比例缴纳。

此外政府财政适当负担部分资金。

强调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政府不对其进行包揽,只是在必要时给予支持。

5、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健全。

一个好的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法制进行保障。

这不仅仅避免了政府的行政干预,还以强制的更加严肃的态度保证制度的实施。

德国先后制订了《劳动就业法》、《儿童补助法》、《住房补助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健全的法制保证了复杂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

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德国的经济制度为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

其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国家进行适度调节和干预。

其中市场经济的作用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形成自由竞争,保证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而社会保障则负责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从而在保证经济高效运行的同时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

除此之外,国家在市场失灵时进行适度调节和干预,以一个裁判员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中,协助市场,维持自由竞争机制。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间的社会矛盾。

德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进行了
很好的处理,通过社保制度对初次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节,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与稳定。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危机的缓冲剂。

在经济高涨阶段,随着就业的提高,收入提高,国家税收也有所增加,从而减少了市场中的货币量,一定程度地抑制了经济过热的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多,社会保障制度中各种救济、补助等支出增加,从而促进了社会购买力,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需求,刺激了经济复苏。

最后,德国庞大的社保制度的建立是依托在冗杂的机构上的。

保险、教育、社会福利的发放等工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德国在就业问题上的压力,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德国服务业的发展。

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金支出过大。

(二)加重企业成本负担。

(三)滋生社会“福利病”。

对于一些高福利的国家来说,“福利病”已经对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所谓的“福利病”指的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部分组成。

美国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来,已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适时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
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国引起了人们对老年生活的普遍关注。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老年人生活处于最困难境地,社会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

1934年,罗斯福成立了经济保险委员会,1936年公布了社会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配偶养老保险。

经过几年准备。

在积累了一大笔基金后,于1942年付诸实施,开始支付退休金。

二次大战中没有新的变动。

50年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医疗保险,1972年又增加了残废者医疗保险。

经过50多年的逐步发展与健全,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2)老年法定退休保险具有强制性、贡献性和福利性,退休和医疗保险基金有正常来源渠道,能自我调整和自我调整。

其退休金的收与支是按照现收现付、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的,根据人口老龄化的预测、退休费支出的需要,不断调整保险税税率,通过自我调整达到自我循环正常运转的目的。

(3)发展保险公司经营的自愿投保退休金保险,吸收闲散资金增强经济实力,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美国的一些人寿保险公司除经营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死亡保险外、还大力经营集体和个人自愿投保性质的私人退休金保险,作为法定退休保险的补充。

集体退休保险,由企业雇主为雇员投保,根据企业经营好坏和雇员个人情况投保可多可少,雇员退休后逐月领取。

政府通过对退休保险金免税手段予以支持。

并通过投资获取的利润,用来弥补膨胀使投保金额贬值的问题,以保证退休者收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感。

(4)严格控制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间,以利于失业者积
极再就业。

联邦立法规定由企业雇主缴纳失业保险税款,雇员不缴。

利率由各州自行确定,全国不统一。

救济发放时间,大多数规定需经一周等待期后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联邦法规定在失业高峰期可延长合乎法定救济周数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

严格限制发放周数的目的在于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

(5)采取措施,增收节支,迎接老龄化的严重挑战。

其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与效率、保障目标与水平问题,逐步提高保险税税率;退休金也要纳入个人所得税范围之内,把负担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适当降低各项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紧跟工资水平的增长;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资经营,增中储备,减少年轻人的社会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