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人生哲学道生重于物相互协调自然无为【正文】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
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
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老子虽是一名小官,但却在学习上有一个及其便利的环境。
他征集、保管、进而包揽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艰难坎坷,经历了众多的变故,又遭逢乱世,最终离开了周王室,隐姓埋名。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精练的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的、自然的、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有学者说过,一部《老子》超过了黑格尔全部著作的内涵,包含于《老子》一书的智慧就是哲学的智慧,系统的智慧,普遍无限的智慧和关于世界整体的智慧。
一.老子之道老子的整个人生哲学,以无上的智慧去诠释宇宙的本源,其哲学以“道”为基础,其哲学精神却在自然,以自然为宗。
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推敲和体验。
人有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如何从自我内在的醒悟到实行,处世修身到实现生命的真实价值,与存在的庄严意义,老子的“道”就是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一)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一书中第二十五章写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认为在宇宙中有一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它在整个世界诞生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就是宇宙的唯一存在,在整个宇宙之中既无别的声音与之相应,也无别的形体与之相伴,它独立自足,永恒不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我们可以认定它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称之为“道”。
同时,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仔细研读《老子》不难理解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实含义:“一”指的是宇宙的绝对普遍无限的存在;“二”指的是天,即整个现实的宇宙;“三”指的是“地”即整个地球生物圈;“万物”指的就是一切生物和人类。
老子认为道诞生了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的存在,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诞生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诞生了整个地球,地球诞生了一切生物和人类,即天地万物是由道所创生的。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创生的。
那么天地万物之存在方式,万事万物之运行皆以道为基础,遵循道的规律。
有其物则有其道,即物有物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二)道是实存本体,又是客观规律老子的“道”既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实存本体,又是世界的客观规律。
道贯穿于社会,自然,作为实存本体,“道”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存在;作为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
独立而不改,恒久不变,人们对它只能“迎之,随之”而不能改之,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只能遵循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老子的“道”作为规律,规则,它具有循环往复返本归根的特征。
(三)道法自然老子的“道”以自然为法,即“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说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在整个寰宇之中具有四种普遍绝对与永恒无限的存在物,而人类也是这四种存在物之中的一种,人类活动以地球为法则,地球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独立自在的自身为法则。
道并非毫无规律的为所欲为,它必须以自然为法,这里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状词,是形容“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或天赋的自然状态;其次指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天性,真性);三是指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
在老子看来“道”的最基本的特征即为“自然”,“自然”也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受其制约。
“道法自然”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的。
第一个基本观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37 章)这里所谓的“道常无为”指的是作为宇宙之本的“道”总是顺乎自然而无执无施的,就其自然本体来说称之为“无为”,但是宇宙万物又无不赖之以生。
就其生存万物来说,道又“无不为”。
关于“道”的自然本性,老子描述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谋,功成而弗居。
”(《老子》2 章)又说:“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老子》10 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老子》51 章)这里,老子反复说明道的最根本的品德,就是生育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创造万物而不恃其恩德,成长万物而不为其主宰,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自满。
著名哲学家王弼深得老子的真谛,对于“道法自然”他说:“道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并进一步解释说:“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第二个观点是: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第五十一章写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即是说,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本,万物“尊道而贵德”并非谁之命令,而是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犹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32 章)一样。
即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天地和谐运行而降。
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爱与恨,一切植物春生夏长,秋凋冬枯,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一)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
人活着为什么?如何对待名与利的问题?这是老子人生哲学首先回答的问题。
从古之今,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却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即人活着“一为名,二为寿,三为位,四为货。
”这大体上描绘了追求功名利禄为其价值取向的心态。
然而老子却鄙视这样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他从两方面揭露了这种人生观的危害。
(一)从治理国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3 章)即在上者如崇尚贤明,在下者人人竞争;在上者如不崇尚贤明,人们之间的倾轧也会随之消失。
金银珍宝,人人争逐,盗贼的产生也是为了掠夺这些难得之货,如果在上者不重视这些东西,不去收刮民财,人民自然就不会沦为盗贼了。
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崇尚贤明。
(二)从个人修养看,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告。
”(《老子》9 章)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烂,还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或抢夺,难以终身保持,人富贵之后,如果你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
在这里,老子对人类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是对人类初期文明负作用的深刻反省。
由物质文明而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利,贤明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竞争,盗窃,掠夺,杀害,以至于出现了“重物轻生”的本末倒置现象。
人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反过来有成为损害人,阻碍人进步的异己力量。
人类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重名利,轻生命的现象,老子持否定态度。
功名,财货和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对于这个问题,世上不少人都把功名,道德,财货,权势的位置摆在人的生命之上,为了权势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老子在名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荒的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他从“全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全自己的生命。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老子》44 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13 章)这即是说,对人来说,名利与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
因为名利是身外之物,如果因获取名利而导致生命的丧失,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俗话说:“留得清山在,还怕没柴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老子人生哲学之相互协调相互协调是大道运行的规律,也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以及人生处世的法则。
它包括四方面:合和生成论、相反相成、反向求全、循环反复。
说明如下:合和生成论,天道的自然本性为“和”,以天为道,合人之道,是和的相合,即为“合和”。
此“和”并非一团和气不言斗争之和,是中和达到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
《易。
乾卦篆辞》中写到:“保合大和乃贞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阴与阳的合和,主观与客观的合和,意识与物质的合和,是达到完美形态的重要条件。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思想,这也是老子人生哲学体系立论的基础。
老子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之天,天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之道,老子所说的人,同源于道,同构于物,同归于根,同合于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天与人同归于道,达到人生理想境界,是古之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
夫之自然规律之道,相应相求,相互依存,主宰万物。
“厉而不害”(《老子》81 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77 章)“抚育万物,生之畜之,长之育,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老子》51 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芒,是谓玄同,故为天下贵。
”(《老子》56 章)挫损消磨千差万别的浮躁锋芒,化解由生理感官与经验所产生的片面有限性所引起的纷繁矛盾。
协调一切事物隐蔽的瞬间千变万化,综合消除一切事物的片面局限。
挫损浮躁锋芒,协调隐蔽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即“和合生成”。
相反相成,老子以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
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2 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丑的观念相对而产生;天下人都知道善,不善的观念相对而产生。
有快乐必有痛苦,有失败就有成功。
事物的对立,不可分离,有正有反。
《道德经》的相对词如下: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全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张与敛,兴与废,刚与柔,厚与薄,阴与阳,损与益,寒与热,进与退,正与奇,利与害,祸与福,生与死,贵与贱,亲与疏,智与愚等。
宇宙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