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第一节生物分布区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二、分布区的形成三、分布区的扩展四、分布区的类型五、间断分布的成因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一)分布区的概念种的分布区¡ª¡ª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1、点图法2、周界法(轮廓法)3、涂斑法二、分布区的形成(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1、单境发生论2、多境发生论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4、泛境发生论(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演变◆土壤因子◆地形变化◆生物因子◆历史因子◆人为因子三、分布区的扩展(一)主动扩展1、正常扩展图6-32、先锋扩展(二)被动扩展1、水扩展2、风扩展3、生物携带扩展四、分布区的类型(一)广域分布区(二)狭域分布区(三)连续分布区(四)间断分布区(五)扩展分布区(六)潜在分布区(七)特有性分布区(八)残遗分布区(九)替代分布区五、间断分布的成因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第二节生物区系一、生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
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第三节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一、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二、陆地生物区系区一、陆地生物区系的划分全球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印度和东南亚)3、新热带植物区4、好望角植物区5、澳大利亚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陆地生物区系的划分本书划分1、全北区2、新热区3、非洲热带区4、东洋区5、澳大利亚区6、南极区▪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东洋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
特有科30多个,典型的有:银杏科、粗榧科、珙桐科、悬铃木科、腊梅科、杜仲科、五福花科、连香树科、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蓼科、毛茛科、十字花科、杨柳科、蔷薇科、报春花科、龙胆科、百合科、石竹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榆科、茶科等1.环北方植物地区:这是受第四纪大陆冰川覆盖和强烈影响的地方,包括地中海沿岸以北的欧洲和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的大部,其总面积是所有植物地区中最大的,却没有特有科,而且特有属也不多。
特有种则大多集中在本地区南部山地。
2、东亚地区:植物种类(尤其是树种)丰富程度居非热带地区首位,有14个特有科和300多个特有属,如杜仲科、云叶科、连香树科、昆栏树科、伯乐树(钟萼木)科、南天竹科、木通属(Akebia)、泡桐属(Paulownia)、石蒜属(Lycoris)、腊梅属(Chimonanthus)、青荚叶属等,大量古老(或原始)的单型科属在此保存表明本地区是高等植物发展中心之一,且未受第四纪冰期严寒的强烈摧残。
3.大西洋-北美地区:有1个特有科和100多个特有属,特有种非常多,保存许多第三纪古老植物,与东亚植物区系极为相似,说明两地植物曾有过密切交流。
4.落基山地区:这里植物区系很接近环北方地区的植物区系,没有特有科,但有数十个特有属。
B.古地中海亚区本亚区植物区系主要是在北方区系和热带区系的交接处——干涸的古地中海由迁移而发展起来的,但大多具有北方的根源。
5.马卡罗尼西亚地区:特有属30多个,特有种所占百分比极高。
6.地中海地区:特有科仅1个,特有属可达150个,年青的特有种数量超过第三纪孑遗植物数量,与环境干旱化有关。
7.撒哈拉-阿拉伯地区:1969年塔赫他间曾将它划归古热带区,因发现此地1500种植物中以泛北极成分为主而改动,特有种不少于310种。
8.伊朗-土兰地区:气候干旱,无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很多,大部来自藜科、伞形科、十字花科、玄参科、石竹科、蒺藜科等。
C.马德雷亚区9.马德雷地区:有5个特有科和许多特有属(如红杉)。
加利福尼亚的特有程度高达30—50%。
Ⅱ.古热带植物区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植物区系种类异常丰富,含40个特有科,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猪笼草科、露兜树料、姜科等。
A.非洲亚区B.马达加斯加亚区C.印度-马来西亚亚区D.玻利尼西亚亚区E.新喀里多尼亚亚区10.几内亚-刚果地区:原称西非雨林区,植物区系极为丰富,有6个特有科,几十个特有属。
11.苏丹-赞比西地区:有特有科3个,特有种很多。
12.卡罗-纳米布地区:位于西南非洲的干旱区,百岁兰科为单种特有科,特有种百分率很高。
13.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地区:为大西洋中两个火山岛,但特有种比例非常高。
B.马达加斯加亚区14.马达加斯加地区:8特有科、约300特有属。
6500种有花植物中几乎90%为特有,特有种约1/4与非洲种亲缘较近。
C.印度-马来西亚亚区(书上为东洋区)15.印度地区:约有100多个特有属,但缺乏原始科的特有属,表明植物区系发展历史较为晚近。
16.印度支那地区:无特有科,特有属超过250个。
17.马来西亚地区:植物区系非常丰富,但特有科很少。
几个较大岛屿和马来半岛上各拥有10—60个特有属,在新几内亚更多达150个。
种的特有化很高。
引人注目的马来西亚山地区系包含北温带典型属,如毛茛属、悬钩子属和堇菜属,据推测温带类型800种分别从马来半岛与台湾南下迁移而来,另一路线则自澳大利亚北上。
18.斐济地区:有一单型的特有科,15个特有属。
斐济群岛本地约1250个自然种中,约70%是特有,新赫布里底群岛特有种亦达35%,萨摩亚群岛较少。
D.玻利尼西亚亚区19.玻利尼西亚地区:无特有科,各群岛约有25%的特有种。
有人认为区系亲缘关系近于美洲。
20.夏威夷地区:无特有科。
自然区系包括216属(约20%特有)1729种和变种(约95%特有)。
单子叶植物种类不足总数的1/5,然而灌木特别发达,像堇菜属(Viola),老鹳草属(Geranium)、蝇子草属(Silene)及菊科、半边莲科等在别处几乎均为草本,在此却成乔木。
其区系的发生是由各方面偶然迁来的,主要部分起源于西方的印度-太平洋,与美洲关系较少。
E.新喀里多尼亚亚区21.新喀里多尼亚地区:有5个特有科,约100个特有属。
2600个种中90%特有。
木本种类占优势,草本种类很少,茜草科、桃金娘科、兰科和五加科最盛,而菊科、禾本科和豆科只很少几种。
所以有人认为从第三纪中期本区就已孤立。
Ⅲ.新热带植物区植物种类丰富。
特有科25个,如美人蕉科、旱金莲科、巴拿马草科、凤梨科(仅一种在西非)等。
未分植物亚区。
22.加勒比地区:2个特有科、500个以上特有属。
特有种比率很高。
23.圭亚那地区:特有属接近100个。
在8000种植物中一半以上为特有种,起源古老。
24.亚马孙地区:1个特有科,500个特有属,最少有3000个特有种。
为巴西橡胶、可可(Theobroma cacao)、甘薯、木薯、花生等重要经济植物原产地。
25.巴西地区:约400个特有属,但没有特有科。
26.安第斯地区:1个特有科,可能有数百个特有属。
原产经济植物很多,如金鸡纳树、烟草、番茄、马铃薯、菜豆等。
Ⅳ.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位于非洲西南端沿海一狭窄地区,北界沿奥兰治河延伸,东以德拉肯斯堡山脉为界,长约800公里,宽约80公里,是世界最小的植物区。
气候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植被以常绿硬叶灌木占优势,植物区系种类和特有成分十分丰富,有 7个特有科,210个特有属及3000个特有种。
最典型的有牻牛儿苗科的天竺葵、酢浆草科的酢浆草,肉质植物有松叶牡丹属,木本植物山龙眼科有262属,杜鹃花科石楠属有460种。
27.开普地区:面积不大却拥有7个特有科。
为地中海式气候,生有7000种以上植物,大多是特有种。
美丽花卉超过1000种。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拥有许多特有科,570个特有属,如桉属包括300多种。
但却没有广布的竹类、山茶科,杜鹃花科、木贼科等。
28.东北澳大利亚地区:为森林气候,有4个特有科,特有属200以上,4395种植物里有29%特有。
29.西南澳大利亚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有4个特有科,125个特有属,全部2841种中特有种达2472个。
30.中澳地区:为干旱气候,特有属约85个。
特有种占90%以上。
Ⅵ.泛南极物植区拥有10个小的特有科和较多特有属。
31.费尔南德斯地区:1个单型特有科,约15个特有属,143种植物中70%为特有。
32.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7个特有科,许多特有属和特有种。
33.亚南极群岛地区:仅2个特有属。
34.新西兰地区(古德等划入澳洲区):无特有科,特有属45个。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地理成分复杂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成分4、特有属丰富◆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中国特有分布泛热带分布我国约372属,有的除见于分布中心外,还分布到亚热带。
其中樟科的厚壳桂属、豆科的黄檀属、梧桐科的苹婆属、大风子科的嘉赐树、使君子科的榄仁树属等为我国热带亚热带主要树种。
有些属的少数种类扩展分布到温带地区,绝大部分为草本类型,如禾本科的白羊草属、白茅属。
单子叶植物鸭跖草属、薯蓣属、菝葜属,双子叶植物中的马兜铃属、牛皮消属等。
枣属、朴属、柿属、牡荆属、卫矛属等少数木本植物延伸到北方温带地区,是为热带残遗成分。
旧大陆热带分布在我国约有163属,其中限于热带的有肉荳蔻属、血桐属、山姜属等,分布到亚热带的有芭蕉属、橄榄属、合欢属等。
只有极少数分布到温带,如楝属、野桐属、天门冬属等。
本类多为古老而保守的成分。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多呈热带亚洲与热带澳大利亚间断分布。
我国约有150属;包括桃金娘科的岗松属、桃金娘属、樟属、五桠果属、蒲葵属等。
而臭椿属、荛花属可分布到华北。
山龙眼科等南半球分布科亦伸展到我国。
以上亦可能起源于古南大陆。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在我国有89属,如楠、木姜子、柃木、泡花树等。
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约151属,其中约74属限于热带,如木棉属、刺茉莉属;分布可北达长江流域的有铁籽属、香茅属、水团花属等;少数可达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如杠柳属、荩草属、菅草属等。
这种现象可能由于亚非间直接联系时间较久的缘故。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种类最丰富,共542属(占全国总属数19%)。
其中单型属及少型属竟达263属,约占本类成分的一半,表明它具有古老的或原始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