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公共领导的本质学生姓名:黄啟国学习专业:行政管理准考证号:*************工作单位:********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888888@主考院校:云南大学指导教师:*******日期:2013年02月28日目录一、公共领导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 (4)二、公共领导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 (5)(一)共享性 (5)(二)共鸣性 (8)(三)共赢性 (10)三、公共领导本质的实现路径 (12)(一)促进领导观念更新 (13)(二)加强领导制度建设 (13)(三)强化社会监督 (14)论公共领导的本质[内容摘要]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公共领导概念的提出弥补了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我国公共管理学及公共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公共领是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领导活动,它的根本属性是公共性。
具体而言它在公共利益具有共享性,领导思想上具有共鸣性,领导结果上具有共赢性。
[关键词]公共领导;公共性;领导本质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在我国它是为适应“90 年代以后,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广泛兴起”①而产生的。
公共领导概念的提出弥补了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它的产生,弥补了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公共领导,多名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应国良认为,公共领导“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协调统一地在公共领域, 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合理分享和可持续增长, 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 并且为此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 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调控的领导活动。
”②常东旭、王续琨认为公共领导是公共组织的领导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运用法定的公共权力对某个社会区域的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提供服务的行为过程。
③。
孙增武、许尧认为公共领导可以指公共领导者也可以指公共领导活动,“作①应国良:“与时俱进: 公共领域的领导发展——从行政领导到公共领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②应国良:“与时俱进: 公共领域的领导发展——从行政领导到公共领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③常东旭、王续琨:“公共领导学初创期元问题探析”,《领导科学》,2011年06月中旬。
为公共领导活动时, 则指公共领导者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合理分享和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在公共领域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 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调控的管理活动。
具体而言, 公共领导是指公共部门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 体现公共精神, 实现公共利益, 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所进行的领导活动①。
”王乐夫教授则在《论公共领导》一文中指出, 公共领导就是特指具有“公共性”的领导, 具体而言, 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体现公共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管理活动。
几位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阐述方式对公共领导进行了理解,这些理解概括性地阐述了公共领导的一些本质。
然而公共领导概念的诞生毕竟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些认识还有待探讨。
于是,本文作者冒昧地将各位前辈的定义加以提炼和整合,试图较为系统地阐述一下公共领导的本质问题,以期为公共领导学及公共领导活动的探索奉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对于公共领导,不少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些它的本质。
然而公共领导概念的诞生毕竟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些认识还有待探讨。
于是,本文作者冒昧地将各位前辈的定义加以提炼和整合,试图较为系统地阐述一下公共领导的本质问题,以期为公共领导学及公共领导活动的探索奉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一、公共领导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关于公共领导的本质,孙增武、许尧两位前辈在《论公共领导的影响力》一文中明确提出“公共领导必须坚持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
王乐夫教授则在其论文《论公共领导——兼议公共领导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中指出:①孙增武、许尧:“论公共领导影响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3 期。
公共领导是具有“公共”精神的领导。
也有国外学者从社会领域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 认为“公域和私域由机构、利益和参与三个元素构成, 公共部门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市场部门的异质性,就是公共性”。
①甚至还有人用更简洁的定义方式,认为“公共领导就是特指具有‘公共性’的领导”。
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具体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公共性是公共领导的本质属性。
然而,笔者认为公共领导的本质属性仅仅只是研究到公共性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拓展。
于是,笔者结合先行者们的定义及相关论述,对公共领导的公共性做出如下分解。
二、公共领导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一)共享性利益共享是公共组织产生的初衷,无论是它产生的合法性基础还是其经济基础,也无论社会性质、阶级基础、权力结构还是公共服务本身性质都决定了公共领导是共享性的领导,没有利益共享和权力共享,公共组织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公共服务本身若超越共享性限度,公共领导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权利将可能无限膨胀,公共领导组织的主要部分——政府将成为无限政府,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1.合法性基础决定公共领导是共享性领导。
公共领导产生的合法性基础是民众对权力的让渡或者对公共领导者及领导组织的认可,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为目标,公共利益及公共价值是共享性利益。
公共组织行使的权力是民众通过一定方式让渡给国家的权力,这在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已经成为常识,通常在民主国家,人民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并由领导人组织按照人民的授权组织领①转引自王乐夫:“论公共领导——兼议公共领导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管理世界( 月刊)2003 年第12 期。
导机构,领导部门。
他们由民众选举产生,对民众负责;任何时候,人民有权利按照相应的程序要求弹劾领导人,裁撤领导机构并重新选举产生代表自己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领导人。
尽管是在一些不尽民主的寡头政治国家,其实行的领导者和领导机构都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满足人民的适当要求,否则这样的国家也将难以为继,当然,这样的国家的领导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公共领导.既然公共领导组织及其领导人是由人民选举和认可产生的,那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社会义务的不同,而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之分,因此,领导者必须尊重下属和群众的人格”①,必须要围绕社会的共享性利益的维持与发展来进行领导活动。
2.公共领导所依托的资源决定公共领导是共享性领导。
公共领导实现其职能所依托的资源是公共资源,应当维护是公共利益,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共享性利益,杜绝以权谋私。
公众之所以组成社会并选举产生自己的公共领导机构,提供必要的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就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机构为他们创造出那些个人无法实现或者实现效率极低的利益诉求,价值诉求。
领导者应该尊重公众意图和成立公共组织的初衷,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共享性服务。
3.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共享性服务。
公众之所以愿意选举和认可公共组织及其领导人,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就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机构为他们创造出那些个人无法实现或者实现效率极低的利益诉求,价值诉求。
这些利益多是非个性化需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单独创立或者据为己有,譬如:治安维护,交通管制,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
所以,公众选择将这一类权力让渡出来给公共组织,由公共组织来统一提供。
这类服务服务就属于共享性服务,①黄强主编:《领导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它的受益者不限于甲乙丙丁,也不限于子丑寅卯,凡是该公共组织的服务范围内的公众,均为受益群体。
而对于个性化的,私人部门能够单独创立的,公共部门无法提供或者由公共部门提供不经济低效率的服务,则不属于公共部门的服务范畴。
4.公共领导秩序的维持需要利益共享。
公共领导秩序的产生源于公众的利益诉求,如果公共领导者及其领导机构公然违背公众的诉求,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使得公众的利益诉求落空,分享不到公共领导活动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公众将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方式,打破原有的领导秩序,重新建立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公共领导机构。
因此,公共组织及其领导者愿意创造并分享给社会公众更多的利益,维持公众对公共组织的满意度,使公共领导秩序的维系。
5.社会性质决定公共领导是共享性领导。
社会性质决定着公共领导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公共服务资源是一种共享性利益。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共领导机构及其领导人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无论是张闻天、邓小平曾经明确提出过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还是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其中的中心思想, 就是强调领导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①。
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共利益的服务,就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符合中国人民发展要求的,是能给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是每个人都可能享受到的分享性利益。
(二)共鸣性①应国良:“与时俱进: 公共领域的领导发展——从行政领导到公共领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公共领导的共鸣性,主要指的是领导方式上的共鸣性,公共领导活动中的所谓共鸣就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的过程。
共鸣性则是表示公共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共鸣的特性。
公共领导活动的共鸣,不仅仅是公共组织内部的共鸣,更是公共组织与私人部门的共鸣,不仅是一天两天的共鸣,更是持续不断的沟通互动的过程。
1.领导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公共领导是共鸣性领导。
公共领导的领导对象即被领导者是社会公众,其职能主要是社会协调,提供公共服务,领导依托的资源是公共资源,没有共鸣不可能较好地实现其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讲,公共领导执行的领导活动并不是符合逻辑判断为正确的领导活动,而是符合大众口味的,至少是大众能接受的领导活动。
在公共领导中,领导理念、领导方式、领导作风等往往影响着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印象。
领导活动是一个领导引导,被领导者参与的过程,任何领导活动如果没有被领导者的认可和支持,领导活动将难以为继。
作为领导者,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做群众的知心朋友,这样他们才能够提出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政策,采取符合人民愿望的领导目标等。
公共领导是共鸣性的领导,公共领导者和领导组织通过提出和实施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导目标,正确引导公众、合理整合公共资源方能实现好领导工作。
2.公共领导组织内部存在共鸣的过程。
公共组织及公共领导者内部也需要相互沟通,相互认可,沟通和认可的过程是一个产生共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