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明史论文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西方文明史论文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浅析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高级翻译学院1201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探讨了删诗以及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城邦的话题,并主张将这一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归入建设理想国的原则中。

接着,在第十卷中,柏拉图又系统地提出艺术模仿伦,为之前的命题进行辩护。

笔者认为,虽然理性思维确实高于感性思维,诗人也并非理性的化身,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诗歌或者说感性能力带给人们的作用。

关键词:位置、模仿诗人、驱逐、理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探讨了删诗以及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城邦的话题,并主张将这一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归入建设理想国的原则中。

接着,在第十卷中,柏拉图又系统地提出艺术模仿伦,为之前的命题进行辩护。

如今看来,这一话题引起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虽然理性思维确实高于感性思维,诗人也并非理性的化身,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诗歌或者说感性能力带给人们的作用。

一、理想国中诗与诗人的位置
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第十卷所涉及的内容,以笔者的理解,主要是说世间的事物无外乎三种类型,真实、技术与模仿。

而柏拉图认为,诗人既不能够产生事物本质的理念,也没有掌握制造实物的真正技术,能做的不过是一种无用的对影像的模仿,永远与事物的本质隔着两层。

因此,诗人所描述的东西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模仿将不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

就以柏拉图在文中谈及的诗人荷马为例,柏拉图认为,荷马在诗中谈论了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的事情——战争与指挥问题、城邦治理问题和人的教育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没有一样是真正由荷马自己解决的。

原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道:“亲爱的荷马,假定你虽然是我们定义为模仿者的那种影像的制造者,但是离美德方面的真实并不隔开两层,而是只相隔一层,并且能够知道怎样的教育和训练能够使人在公私生活中变好或变坏,那么,请问:有哪一个城邦是因为你而被治理好了的,像斯巴达因为有莱库古,别的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邦因为有别的立法者那样?有哪一个城邦把自己的大治说成是因为你是他们的优秀立法者,是你给他们造福的?意大利和西西里人曾归功于哈朗德斯,我们归功于梭伦。

有谁曾归功于你?”“他荷马能回答得出吗?”
[1]
“那么,你曾听说过荷马活着的时候有过什么战争是在他指挥或赞划下打胜了的吗?”[2]
“那么,正如可以期望于一个长于实际工作的智者的,你曾听说过荷马在技艺或其它实务方面有过多项精巧的发明,像米利都的泰勒斯和斯库西亚的阿那哈尔息斯①那样?
①第奥根尼S拉尔修《名哲言行录》i,105,传说他是锚和陶轮的发明者。

1
柏拉图用一系列反问和格劳孔的否定,来说明荷马是不可能有治理城邦的技艺,有发明机械的技艺,有做教师的技艺,否则我们无法想像荷马会颠沛流离,以卖唱为生。

因此“模仿者关于自己模仿得优还是劣,就既无知识也无正确意见了。

”[3]然而,对一无所知的群众来说,他所模仿的东西还是显得是美的。

由此,笔者认为,柏拉图所说的“模仿”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理性是以理动人,而诗歌(艺术)是以情动人的,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然而,柏拉图本人对理性是深信不疑的,他将诗人与诗歌视之为感性的存在,并认为感性能力的加强是很危险的,是对心灵的败坏。

他完全否定了感情世界对人的作用。

这一想法就暴露了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驱逐诗人的原因
据说20岁之前柏拉图有志于诗歌,写了很多作品,碰到苏格拉底之后,恍然大悟,把他从前的作品全部都烧掉了,开始彻底遵从理性。

在他看来,“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4]我们听闻过精神病患者作出天才画作的事情,大概在柏拉图眼里,诗人根本没有什么智慧和技艺,只是一帮丧失了理智好像顶了神的家伙。

[5]
柏拉图强调德行至卜,鄙视诗人的非理性和不克制、宣泄。

而诗歌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较之人性中理性的部分更便于模仿。

原文是这么说的:“我们现在理应抓住诗人,把他和画家摆在一个队伍里,因为他有两点类似画家。

头一点是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我们要拒绝他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一个国家的权柄落到一批坏人手里,好人就被残害。

模仿诗人对于人心也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

”[6]模仿诗人让人们丧失理性,这是柏拉图要驱逐诗人的主要原因。

三、驱逐不等于彻底反对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柏拉图的理论有所反驳,他认为艺术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它还可以净化,净化怜悯和恐惧,最终提升道德。

就比如悲剧,他能促使你将积淀在心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直到人的内心回到更加平静安宁的状态中。

[7]
还有一种解读认为净化就是理解怜悯和恐惧。

柏拉图在悲剧中发现了强烈的情绪,净化,作为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则区分了使观众激动起来和使他们思考认识自己情绪反应的两个阶段。

柏拉图一再把诗人区分为模仿诗人和具有哲学气质的诗人,而他的批判只是针对模仿诗人的。

要理解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批判,要从整体思想入手。

[8] 作为思想家的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主张哲学家应作王,而传统的希腊教育则无法实现哲学家的教育,乃至一般的公民教育。

哲学偏重理性的训练,而
诗歌(泛泛而言可代之以艺术)则是诉诸感性的。

传统的希腊教育包括文教和体育,文教主要是诗歌,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悲剧诗人的戏剧。

当时还有诡辩家教授诡辩术,需要付费,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年不等。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的教育既不是传统的文教、体育,也不是诡辩术,而是系统的哲学教育,包括算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声学和辩证法。

这套教育的安排与当今教育十分相似。

但在当时,柏拉图必须使哲学教育和诗歌与诡辩术区分开来,并取代它们。

他提出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作为政论家的柏拉图,却时刻想着文艺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

他看到了诗人神性的一面,却对诗歌的真理性大为鄙夷;他清楚诗歌特殊的魅力,却只想把这种魅力严格限制在像工匠艺人一样的实际用途上;他想利用诗人为城邦的教化服务,却又要对诗歌进行严格的审查,不合格的有又要被驱除出境。

四、结语
柏拉图的《理想国》成书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这种探索、思考的精神为后人所折服。

尽管其中有不尽完美或自相矛盾之处,但正是这些不尽完美之处,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思考想象空间。

就比如笔者在此所探讨的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他希望将模仿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同样,也给予哲学诗人以肯定。

即使在某种意义上稍微有失偏颇,它仍然存在辩证思考的影子。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不详论柏拉图为何驱逐诗人
[6] 柏拉图《理想国》
[7] 亚里士多德《诗学》
[8]石平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人被放逐的原因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