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起源与人类进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起源、发展和人类进化这一互相伴随的过程,而后研究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描述了语言演化与人类发展;思维产生与语言出现这两组问题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of human and language evolution, 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language evo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关键词:语言起源、人类进化、思维
Key words: Origin of Language, Human Evolution, Thought
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同时人类的进化,比如脑容量的增加,发音器官的改善也成为了现代语言出现的有利条件,也推动了原始语言向现代语言的演变。
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语言。
在生存环境迫使下,人类被迫群体生活与劳动,于是群体当中的成员出于交往的需要,就会用某种方式来彼此交流,经过不断的尝试,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沟通方式而确立下来。
一、原始人与语言的起源
关于语言起源有很多种推测,包括Jespersen归纳的语言起源于人类自然发音倾向的“噗噗理论”;起源于人类模仿外部声音的“叮咚理论”和“汪汪理论”;起源于劳动号子的“嗨吆喝理论”;以及Jespersen本人主张的语言起源于人类以唱歌的方式进行情感宣泄的“啦啦理论”,尽管听起来各有一定道理,却只是推测和臆想。
近年来人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语言起源的新理论,比如早期人类用闲话替代彼此理毛以维持人际关系的“理毛理论”和欺骗行为导致脑容量和智力的增加从而使语言成为可能的“欺骗理论”,还有一些学说认为语言源于手势的“手势理论”,于是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实际上语言怎样起源是个难以验证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进化与语言起源、发展这一伴随的过程。
大约四五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逐渐与南方古猿明确脱离,当然后者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与其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一系列跨越几百万年的发展阶段后,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古能人(homo habilis)出现了,古能人的出现启动了一场虽然缓慢,但是不可逆转的扩张运动,大约在公元前150万年到120万年之间,出现了全新的物种直立人(homo erectus)。
直立人不仅脑容量翻了一倍,而且制出的工具更加规则和对称。
大约在公元前20万年到3万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智人(homo sapiens)。
南猿颅底基本是平的,跟黑猩猩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其声道也不具备人类的发音能力,15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的颅底开始略显弯曲,这表明其喉的位置已经略微下降,其声道应能发出一部分人类语音,直到古智人时期,其颅底的弯曲度才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这意味着其声道结构基本形成现代人的样子,能发出全范围的人类语音,也就是说,能发出任何语言的任何音,因此可以推断原始语言应当产生于古智人出现之后。
根据W.A. Foley的研究,人类最早的语言产生于元音化,这使得有区别性叫喊的数目开始增加,这些可能就是最早的词汇,古能人开始用有声手段来促进交流,从古能人到古直立人的过程中,词汇的数量在增加,用来表义的符号串的长度也在增加,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在增强,所以在直立人中可能出现了原始的
音位成分,只是还很不系统。
早期的语言虽然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但已经具备了现代语言的某些关键特征和层次结构。
智人已经拥有了对层次等级结构的认知能力,这一点可以从他们使用的工具中找到证据。
这些都是有许多零件构成的组合工具,这种反映在工具中的层次性和语言系统的等级结构有相似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早期语言中存在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这个时期出现了简单的句法,不过其结构很有限,词组不超过二、三个词,句子也仅仅是一套主谓结构,没有嵌套结构的复合句,但这时期的语言具备现代语言的形式特征。
在距今大约4万年左右的时期,人类开始迅速进化,在原始的语音系统中出现了命题承载功能,这时期的人类可能有能力对客观世界进行语义描述,命题承载功能的迅速发展可以使人类对在场和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描述,这实际上就是语言的移置性(displacement),这种语言特性可以使人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描述当前语境之外的事物。
这一时期符号和文化行为大量出现,事物或感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得以传递和表达,也促进了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语言的移置性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大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而这些又相应的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界长期争论的课题。
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应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风险,人类只能选择群居和共同劳动,这样的生存方式迫使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恩格斯认为劳动的进步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的相互联系起来,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不得不说的地步了。
通过劳动,人类形成了与劳动相适应的身体与心理结构,人类因劳动而组成社会,因社会劳动而需要人际间的言语交际,言语交际过程促进了言语器官和言语心智的发展。
人类不但能够改变自身适应外在环境条件,而且能够改变外在环境条件以适应自身状况,人类生存与生活需要必然最终促使人类思维能力朝着满足需要的方向发展。
恩格斯有这样的论述: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的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这些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这时期的人期待一种沟通工具的出现,于是人类有了对语言的需求,思维能力的出现导致了语言的出现,而语言的出现同样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那么先有语言的出现还是先有思维的出现,这也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与思维、人、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但是语言先于思维产生或思维先于语言产生的观点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抽象思维是需要以语言为条件的,没有语言的配合思想只是一片混沌,如果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就意味着思维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
根据Lieberman的介绍从以色列发现的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随葬品,即墓主手中的熊头骨和鹿角。
对死者的埋葬和随葬品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问题,并且对死亡后的世界形成了某种看法,进行这种抽象思考不可能不借助某种相当发达的语言。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思维是抽象的符号,这些抽象的符号就是语言。
思想无法在没有任何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某些艺术性的形象思维背后同样是语言配合的结果。
那么语言能否先于思维而存在呢?肯定也是不能的。
一种发达的语言符号系统背后没有概念和思想的组织而发展起来是无法想象的,思维是语言的必要条件,人处于没有任何需求的状态下,是不需要进行思考的,因此语言对于他来说也毫无意义,因此语言也不会产生,总之思维和
语言是同时产生的,而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结论:本文探讨的是人类进化与语言演变这二者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而后本文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本文意在讨论早期的人类与原始语言是同时产生的,经过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语言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语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Aitchison, Jean. The Seed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Foley, W.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海然热著,张祖建译:《语言人》。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