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分教师签名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姓名:席许苛学号:104754140136专业:学科教学(地理)方向:地理教育课程名称: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任课教师:彭剑峰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一9-10节)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席许苛(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去年20 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共识。
本文提出立足国际和区域平衡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全球变化应对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1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包括大气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
全球变暖是全球变化的突出标志。
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社会为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的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其不利影响,进行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1.1 增进了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认识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是: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力,将会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进而淹没沿海低地。
其他一些自然过程也将出现明显变化,全球变暖的影响还表现在热浪、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可能增加;人类社会系统也受到重大影响,如环境风险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健康和疾病的危险等。
1.2 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国际社会共识之二是:人类活动是引发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过程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发全球变暖的依据是什么? 这要从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谈起。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等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射出的热红外辐射谱段的特定波长辐射,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造成地表和对流层低层温度升高,这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成分被称为“温室气体”。
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1.3 国际社会对应对全球变化取得初步的共识各国政府对全球变化问题高度关心。
1992 年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责任就是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保护全球气候。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
2007 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在实际行动中,中国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绿化国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时代背景和遵循的准则2.1 科学技术进步21 世纪初,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最近几十年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
全球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能源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极度扩张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极大改变了地球环境。
2.2 全球化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信息和物质交流越来越普遍,形成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和物流网络;组织生产和科学研究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区域的范围,逐渐形成全球范围各种生产要素或科技分工的优化组合;各个国家的利益互相交织;犬牙交错,互相支撑也互相牵制。
总体上看,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应对全球变化的各项举措,必须在这样一种利益格局,在全球化的视角之下考虑。
2.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在应用过程中也带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科学伦理、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变等问题,这些都在人类社会引起了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
地球系统是个非线性系统,它的某些参数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巨大的、不可逆的改变。
因此,人类的利益和命运与地球环境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促使人类更多地思考在全球变化中自身发展问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过去的30 年间,在各国科学家和决策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应对全球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逐步推进。
尽管如此,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仍然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还不足以支撑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管理。
因此,在未来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中,我们应当根据地球系统自身的规律和地球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面对科技飞速进步、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加强世界各国的协调。
尽快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达成共识。
3.1 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在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统筹考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经过历史上成功的实践和失败的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还需要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不均衡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一个根源,国家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内乱,固化或加大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使世界难以实现和平与稳定,甚至导致战争,因此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是为了解决人为导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
但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发展,特别是不能以维持或扩大以国际社会不均衡发展为代价。
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还会破坏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均衡。
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3.2 坚持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并举,减缓全球变暖与适应全球变暖并重的原则当前减排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这是必要的,但是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却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增加陆地和海洋碳汇对减缓全球增暖十分重要。
近年来,中国实施的植树造林工程和森林保护措施每年固碳300 万吨为减缓全球增暖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植树造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都有积极的效果。
适应与减缓一样,是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措施,以提高防御和恢复能力为目标的适应行动可以将气候变化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小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赢得时间与空间。
在全球变化影响日益突出、减缓行动难以很快奏效的情况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战略是世界各国紧迫而重要选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当前,制定全球变化适应方案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如何解决人类对食物、能源、水资源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二是研究如何转变生活方式、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发展道路。
3.3 加强科学研究,减少全球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学术界公认对全球变化的科学认识还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这些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作为制定气候政策和处理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不容被轻视的。
未来国际社会应更好地开展多因子、多学科、全球性联合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同时应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应对全球变化:人类新的发展机遇应对全球变化对人类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
根据应当遵循的原则确定的各种应对措施,实质上是对地球系统的创新管理,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国际关系带来历史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期待,通过应对全球变化的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将逐渐形成。
4.1 促进人类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人类能够驾驭自然在于人类具有思维和创造能力,关键在于人类利用自然界能源,放大了自身的力量,扩大了人类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随着人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应用的能源结构,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脱碳”的过程。
从最初钻木取火, 到煤、石油、天然气,历史上人类能源结构自然调整的过程和当前人类应对全球变化、自觉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不约而同,殊途同归。
从当前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前景来看,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以至于燃料电池,使用氢作为介质又是重要的选择方案。
所以,当前的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大大促进并最终完成了人类能源结构的调整进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4.2 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当前人类面临的状况是,发达国家青山绿水,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战乱和贫困,植被严重缺乏,生态环境恶化。
我们认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一方面要通过减排实现,另一方面要充分关注恢复植被对于增加碳汇的作用。
植树、种草,一方面对减缓全球变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是植被覆盖缺乏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的森林覆被率从20世纪40年代末8.6%增加到当前的20%,在一些贫困地区,郁郁葱葱的植被已经取代了穷山恶水,沟壑纵横,绿化可以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还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植树造林运动提供巨大的动力,我们相信发展中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国际的援助,一定能够绿化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为减缓全球变化作出贡献,通过数十年、百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全球生态环境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4.3 促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于从自然索取,缺乏保护自然的观念和能力,人类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巨大的自然灾难,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应对全球变化从根本上要求人类改变现有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减少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世界一些国家都对此发出了呼吁,中国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加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