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现代地理学的特点第一,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
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
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第三,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手段日趋现代化。
如新的观察技术(如遥感的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如电脑的运用),以及新的制图技术等使地理研究出现了一个革命,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尤其是电脑和遥感技术的运用,使现代地理学能获得和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为分析复杂的人地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2)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社会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的多个部门学科,它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
因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其综合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与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的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俞大,影响也更为显著。
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剧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密切的的交织在一起。
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纯自然主义,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基础,因此,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系统研究地理事象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理环境系内合成一个巨大的综合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它的空间结构跨度大,并具有多层次结构和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采用定性,加上人类活动的时序性,因此,综合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地域系统动态变化规及其差异性,研究变化驱动因素与定量的系列综合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问题。
所以地理学内部综合研究是近年重视的一个趋势,这种观念和方法上的综合使地理科学也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
②动态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地理学研究从静态研究、类型和结构的研究,已发展到对地理事象的动态过程分析和动态规律研究。
研究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并通过动态监测为预报和预防提供依据。
地表的地理格局与结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有它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
地表某种事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也十分相关。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
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风沙灾害频繁出现等,是由于人类活动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起。
当然,一般而论,灾害现象的发生或生态环境的退化过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但各种因素影响方式不同,影响力度不同,只有重视研究其具体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作用过程和强度,方可从根本上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
从而制定预防对策和人工调控方案。
所以,地理过程的动态研究、驱动力人分析及对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为地理学更为重视的一种研究热点。
③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地理事象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多种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以更迅速更精确或者更准确地认识互相有联系事物的本质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及其相互依赖性。
这极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高分辩率的测试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模拟分析,使地理学研究领域不断开拓,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日益演化。
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应用,地理过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们十分重视的研究内容。
④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目前各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与融合,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地球多层研究和整体分析,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方法论、信息论等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现代地理学的飞速发展有关的学科,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
这些学科与地理学互相交叉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学科的界限。
地理学与这些相关学科的结合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学科研究水平,也拓宽了学科研究领域。
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
⑤空间尺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地理学研究在空间尺度上重视多层面研究,从区域系统向全球系统发展,目前全球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从不同尺度的综合系统研究地理环境结构和变化,已发展从全球尺度研究人类环境变化,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另外,地理学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又趋向重视微观分析,如地理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的发生与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转化机制和转化过程。
从中寻找规律和探索控制途径与对策。
二、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新农村建设为例)(1)注重区域差异,促进全面发展落后地区实施追赶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或途径,一种是在区域差异梯度势能的作用下,生产要素从经济重心处依梯度转移,实现区域的自然带动发展。
另一种是挖掘区域内的自身潜力,找到比较优势,发现临近和其他区域不具备或不具有的集聚生产要素的途径及方式,使生产要素自觉或不自觉地定向转移,实现区域的跨越发展,形成追赶势态。
新农村要区分不同类型来建设。
一是在现有村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是今后大部分村庄所要走的路子,张小林建议今后要在就地改造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要向这部分地区另外发放土地指标,单列为就地改造土地用途,只有保证部分用地指标,才有可能就地改造。
二是对于新建的农村居民点要从严控制,新建居民点的方式在江苏不宜推广,但有些地区如果要采取这种方式,就要尽量保证建新要拆旧。
三是对于在城镇规划区里的农村居民点,城镇扩张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要挂钩,农村居民点拆出来多少土地才能增加多少城镇用地,把土地资源盘活,地方政府才会有改造传统农村的积极性。
(2)体现因地制宜,确保科学发展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新农村建设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如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分布、规模与素质及其变化,当地的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这些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些都是地理学特别是乡村地理学所关注的内容和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领域。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但不是让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都出去,而农民非农转移的合理度在哪里?要尊重基本国情,做到因地制宜。
需要加强地理学研究,其底线应是不至于造成当地农业生产体系的崩溃。
一些传统农区的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已经呈现“过疏化”,甚至“空心化”,国家提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最终这些耕地由谁来耕种,以及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高效?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分工与就业问题,而是迫切需要在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的政策设计和现实可操作层面找出答案。
三、如何发挥地理学综合优势,提高地理学研究水平(1)积极促进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
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
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谋而合。
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
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
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汇合、交叉和渗透,淡化传统的学科界线。
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2)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学领域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对综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和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它并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的原则。
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影响也越加显著。
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与自然地理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学的基础。
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3)进一步深化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及其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
从总体上看,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
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
例如冰川、冻土、沼泽和湖泊等特殊自然综合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古地理重建历史过程研究对象的冰芯、湖岩芯、树轮等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其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确测年断代将提供指标可靠、信息全面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和模式,并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依据。
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研究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
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化过程,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及其整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