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探讨从卫生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交叉学科。
❖ 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Array❖ 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急性传染病的防治离不开社会措施:UNICEF提出两个突破:技术突破、社会突破)(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行动和协同推进,即大健康观)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本质概括。
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攻破难题:手术的疼痛、感染、失血)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 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7.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健康(名解):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主要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主要是看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医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应付各种突发时间的能力。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疾病:疾病可以看成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
❖五星级医生: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社区卫生的领导者卫生事务的协调者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H):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的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SDH的价值理念:由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带来的健康不公平是影响一个社会的健康状况的最根本的原因。
1978年9月,WHO和UNICEF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概念。
提出:1986年11月,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渥太华,《渥太华宪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达尔格伦、怀特海德1不同基因的个体2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3社会和社区影响4社会结构性因素5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1年龄、性别、遗传2个体生活方式3社会支持网络4社会经济地位5其他社会结构因素6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社会支持概念: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的帮助。
分类:工具性支持:指提供可见的帮助、行动信息性支持:提供反馈、行动意见评价性支持:指单纯提供信息影响因素:(1)人际关系(2)社会网络(3)社会凝聚力❖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与途径特点:(1)双向性(2)普遍性或稳定性(3)变异性(4)强制性途径:(1)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3)社会制度对人行为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1.人群健康水平评价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1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Array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健康投资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发展。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病的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疾病损失和资源耗费;促进教育收益实现;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0%2.城市化与健康(简答)❖城市化: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关系:环境污染加重、精神障碍增加、现代病、交通危害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及特点:文化的类型(模式):(1)智能文化(2)规范文化(3)思想文化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掌握):(1)无形性(2)本源性(3)软约束性(4)稳定性(5)民族性文化的构成:认知成分、规范成分、符号成分文化的特征:(1)历史性(2)现实性(3)渗透性(4)继承性(5)社会性❖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主观的反映,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2.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正向和负向作用)简答P61◆正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时疾病的认识和论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应用、推广最新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和材料,使病人直接受益。
(1)诊疗技术: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出现为诊疗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如各种放射渣影做共振为诊断提供广清晰可靠的影像资料,提高对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
正在兴起和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殖工程)和纳米技术等在医学中的应用,必将对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信息高速公路:通过互联网,医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医药发展动态;病人可以了解有关的疾病信息购买非处方药;基层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对病人进行会诊;医疗机构之间实时的数据图像交互和信息共享;借助可穿戴医疗设备、病人在家就能得到实时健康监测和预警。
◆负向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1)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技术和机器的依赖。
这就很容易把过去人和人之间亲密的交流、倾诉和倾听结束在机器面前,医生与病人直接为获取诊断信息的交流大大减少,医生和病人也由“相识者”变成“陌生人”,导致出现高技术、低感情的现象。
(2)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
然而,在整个医学发展中对于许多复杂性疾病(如肿瘤),治疗方法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滞后于诊断技术的发展展中,对于许多复杂性疾病,诊断中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高收费,但最终并不能有效解决疾病治愈的问题。
(3)高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或被认为是过度诊疗。
有了高新技术能力和多种选择,人们必社会有使用这些手段的倾向。
互联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可概括为:4C 3P 1S4C是指内容(comtemt)、连接(cmetiony)、商务(ommerce)、医疗保键(care)3P是指病人( patient)、提供者( povider)、支付方( payer)1s是指医药和器械设备供应商( spplier)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一种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站到了主流文化对立面的亚文化,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某些思想及行为。
文化贫困:是一种社会心理特征,即依赖性强,相信宿命,健康价值观低下。
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第八章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社会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分类主要特点: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分类:1、按调查结果分析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按调查目的分为:现况调查、病因学研究3、按调查事件的时间顺序分为: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4、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观察法、访谈法、信访法(2)实验研究(主要方法是现场试验研究)主要特点:研究者能认为设置处理因素,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是随机分配的(3)评价研究分为:社会医学特有的综合评价方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卫生项目评价德尔菲法(4)文献研究2.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选择课题的三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归纳为:技术路线(统筹安排)、实施计划(研究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研究工具等)、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表格设计、统计方法))在技术路线中,重点介绍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分类:概率抽样:每一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而在非概率抽样中是未知的。
(单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优点:方法简便易行、能及时得到有用资料,没有概率抽样的复杂性缺点:不能用样本抽样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 3.定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究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