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你这样一说我就想起了这个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1.什么是ACS?
ACS是由腹内压升高导致的。

表现为呼气末压升高以及继发于低心排血量的低灌注。

呈现静脉回流障碍以及高吸气峰伴高碳酸血症的严重肺功能不全。

必须及早强制性外科手术减压,手术越早预后越好。

缓解腹内压可以纠正器官功能不全。

少尿是ACS的早期征象,但最为可靠的临床指征为进行性的呼吸功能衰竭。

ACS病例的典型表现为吸气峰压在85cmH2O左右,并伴有PaCO2的升高。

开腹减压的指征包括:腹部胀大,高碳酸血症,高吸气峰压。

2.病因以及诱因:
急性腹腔大出血(风险极高);
后腹膜出血;
使用充气抗休克服;
关腹时腹壁张力高的高危患者;
腹腔手术部位持续出血;
开腹控制损伤采用填塞包裹控制出血;
无腹部外伤但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情况,如大面积烧伤、急性重症胰腺炎等
3.分型:原发/继发/复发型
4.ACS有何表现?
呼吸系统:膈肌抬高,胸腔容量和顺应性降低。

气道峰压升高和肺血管阻力增加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CVP升高,PA WP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

CO随之逐渐减少,并取决于血管内的容量状态;
肾脏:早期征象表现为少尿,可进展到无尿状态;
其他:腹内压的升高,可导致内脏血量减少,存在小肠缺血的潜在可能(动物模型显示:腹内压增加时,所有腹腔内主要器官<除肾上腺外>的血流指数均降低,肝动脉、门静脉以及微循环中得血流量减少);ACS患者还可出现神经病理生理学改变,腹内压升高导致胸内压升高,颈静脉回流受阻,ICP升高,脑灌注受影响;眼部同样也可能受累,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导致中心视觉下降。

5.诊断:病史+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膀胱内压>25mmHg(强烈提示存在ACS)
6.治疗:减压性剖腹术是治疗的金标准。

恢复容量状态,恢复和纠正灌注不良,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是复苏急性期的重点步骤。

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腹腔穿刺术;灌肠;胃肠促洞里剂(西沙比利,胃复安,多潘立酮,红霉素);结肠促动剂(新斯的明);速尿,用或不用20%的人类白蛋白;持续静脉-静脉血液过滤,伴积极超滤;镇静;解痉;体位;肛门括约肌内注入肉毒杆菌毒素。

7.处理要点总结:
极早辨别腹内高压可以预防ACS;
腹腔内灌注压(IAPP)的目标值>或=60mmHg(IAPP=平均动脉压—腹腔内压)正常腹内压为5mmHg左右,肥胖者稍高;
应避免强制性关闭腹壁筋膜;
在急性复苏期,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是最重要的;
控制损伤的手术包括控制出血和污染,辨别损伤,采用简化的剖腹术。

复苏过程中出现难治性低灌注是再次手术的指征;
腹围增加伴高通气峰压和少尿是其常见临床表现;
少尿是其早期征象。

强烈建议进行膀胱内压监测;
暂时性关腹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苏后期,第二期复苏完成后考虑永久关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