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最新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精品文档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 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7月 13日,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 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四种“课堂话语”

其实,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 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 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 但朱永新认

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 研究不辍, 出现了四种主 要的“课堂话语” :“公开课的课堂话语” 、“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 、“民间校本课堂教学 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 桌面上的话语, 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 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 ”朱永新表示,“这两种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话 语。”

而后两种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 它们是以洋思中学、 杜郎口中学等 为代表的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叶澜、 钟启泉、王荣生、 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 +实验的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 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 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 从 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值得关注

和尊敬”。

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 “课堂占有率” 还很小。“但因

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 以及科学的态度, 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 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 产生深远影响。 ”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

为了构筑理想课堂, 新教育对以上四种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性理解、 批判性吸收、 创造 性调和。 目的是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 但更

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 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 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 的、人道的、

科学的方式来实现; 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 样,是简明的、 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 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 “‘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 ”朱永 新说。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 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 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 被动地应付, 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 如果不能 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 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

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