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凌家滩文化村一期工程(李洼片区)工程,位于含山县铜闸镇。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30000m2,砖混结构,地上二至三层,局部一层平房。
基础为条形基础。
二、模板设置:该工程条形基础砼采用砖胎模;构造柱、梁、板、楼梯模板采用定型12mm厚竹胶板,50×80mm方木加箍,钢管支撑。
2.1模板的细部设计A、基础模板的设计(1)、垫层及条基砖胎模①砖胎模的砌筑采用MU15蒸压免烧砖,M7.5水泥砂浆。
○2基槽清理完毕后及时将轴线引入基槽内,以轴线为基准砌筑胎模。
○3砌筑时每边放大5mm,拉线砌直,胎模砌筑的标高应从底皮砖开始控制,胎模顶面采用贴饼的方法进行抄平,并抹10~20mm粘土砂浆层,其顶面作为条基砼面的标高控制面。
B.构造柱模板(1)、构造柱模板采用定型木框竹胶合模板,木型制作采用14mm厚竹胶合板与50×80mm的方木,用4×40木螺丝连接固定,柱模加固采用钢管、扣件与墙体加紧,考虑到砖和模板都是刚性材料,用1.5mm厚吸塑纸贴在砌体两面的马牙槎处,在砖和模板之间增加一道柔性材料,以填平砖砌体平整度的不足,杜绝了漏浆,确保了构造柱等小构件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使砌体与构造柱接口马牙槎整齐美观。
(2)、构造柱模板配置高度:有梁柱,有梁一侧柱模板配至梁底模处(梁底模搭在柱模板上),其余配至板底(或圈梁底),这样配制有利于过梁上下两段柱的接缝平顺过度,杜绝了过梁以上二次支设短柱模板跑模现象,混凝土浇至梁底下30mm处。
(3)构造柱模板加固间距按每800mm加一道,底层加固距地200mm,上部距混凝土浇注面不大于300mm,构造柱边的自由墙体宽度不足1米时,在加固构造柱模板时应同时加固柱边墙体,模板底部均留设清扫口。
C、过梁模板(1)过梁底模长度采用洞口预留尺寸减允许负偏差值进行制作,防止使用时顶撞墙体,支设时与墙体间隙采用苯板填平,粘胶带固定。
(2)过梁底模采用圆木上钉制三角台支撑,侧模采用短斜撑杆固定。
D、梁模板a、梁模板采用自制定型竹胶合板模板拼装,面板采用12mm覆膜竹胶合板,龙骨为50×80mm木龙骨。
b、梁底模板与侧模板采用连接件(方木)连接,侧模之间采用螺栓连接;采用钢管加固。
C在梁支架立杆宜采用双排或多排,纵向间距不应大于 1.0m。
第一道水平拉杆离地必须保证有200mm高,以上各道水平拉杆步距不得大于1.8m。
三、模板选型及配置数量:四、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4.1 构造柱模板:4.2梁模板:4.3平板模板:×80mm木龙骨,间距300mm;80cm,并应支垂直。
平板的立杆间距不得大于800mm,调节立杆高度将龙骨找平。
根据立杆高度设置水平拉杆,由于地下室土质松动,所以第一道水平拉杆距地面必须保证200mm,水平拉杆的部距不应大于1.8m。
50mm粘胶带;4.4 模板的拆除:拆模时不得使用大锤、橇棍硬橇;拆除时可用橇杠从底部轻微橇动,保证砼表面及棱角的完整。
≤8m,砼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方允许拆模。
五、模板工程控制要点5.1 浇筑砼前必须检查支撑是否牢固、扣件有无松动,支撑是否在基土上,立杆下必须垫50mm厚通长木板,浇筑砼时必须由模板支设班组专人看模,随时检查支撑并及时修复。
5.2、梁板模板跨度4≤L<8m,起拱高度10mm,L≥8m,起拱高度20mm。
5.3、模板吊装前,先清除胶合板上的水泥浆,然后涂刷隔离剂。
5.4、为保证外观质量梁柱节点,板拼缝等易漏浆部位都是检查和控制的重点。
六、模板计算方法:c、竹胶合模板计算(1)荷载计算Ⅰ:砼自重 25KN/m3Ⅱ:钢筋自重 1.2KN/ m3Ⅲ: 施工荷载 2.5KN/m3Ⅳ: 振动砼产生荷载 2.0KN/ m3Ⅴ: 模板自重 0.75KN/ m3现浇板厚取110mm, V1=1.2, V2=1F=1.2×(25×0.12+1.2×0.11+0.75)+1×(2.5+2.0)=9.37KN/ m2M= 1/8ql2σ= M/W≤fm式中 M----弯矩设计值(N.mm);q----作用在梁底模上的均布荷载(N/mm),按表组合;l----小楞的间距(mm);σ----受弯应力设计值(N/mm2);W----截面抵抗矩,查表得(mm 3) ; f m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N/mm 2),Q235f m =205N/mm 2。
ω= 5q1l4/384El ≤[ω]=l/250式中,q ′----作用在梁底上的均布荷载(N/mm ),按表组合;E-----钢材弹性模量(N/mm 2),E =2.06×105N/mm 2;I-----截面惯性(mm 4),查表得。
(2)立撑(钢管)选Ф48钢管,按行距1.2m 布置,中间设水平拉杆,一般按立柱的稳定性控制,可按两端铰接受压构件来简化计算,立杆稳定性验算公式如下:δ=N/φA ≤fN =10.97×1.2×1.2=15.8KN查表A=4.89c m 2=489m m 2 f=205N/m m 2i=0.35×D+d/2=15.75顶撑中设拉杆,取顶杆长度的1/2L0=1.2mλ=L 0/i=76.19φ=稳定系数(查表)=0.811∴δ=N /φA= 15.8×103N/0.811×489=39.8N/mm2<f=205N/m m 2满足稳定性要求。
(3)立杆采用钢支撑,支撑间距为800mm ,支撑加水平向拉杆。
N=10.97×0.8×0.8=7.02KNL0=2.4m i=0.25 D=20mmλ=L0/i=120 A0=5026mm2验算:∵λ=120>91(查结构设计规范表得)∴φ=3000/1202=0.208δ=N/φA0=7.02×103/0.208×5026=6.71N/mm2<fc=10N/mm2满足(4)木龙骨选取50×100方木立放,间距为400mm。
M=1/8ql2=1/8×10.97×0.42=0.2194KN/mW=1/6bh2=1/6×0.05×0.12=0.83×10.4m3∴δ=M/W=0.219KN/m/0.83×10.4=0.264×104KN/mm2=2.64N/mm2 <fc =10N/mm2∴稳定性满足要求d、梁板模板支设示意图F、构造柱模板的设计×80mm的方木,用4×40木螺丝连接固定,柱模加固采用钢管、扣件、对拉螺栓与墙体加紧,考虑到砖和模板都是刚性材料,用1.5mm厚吸塑纸贴在砌体两面的马牙槎处,即在砖和模板之间增加一道柔性材料,以填平砖砌体平整度的不足,杜绝了漏浆,确保了构造柱等小构件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使砌体与构造柱接口的马牙槎整齐美观,具体模板支设如图:负偏差值进行制作,防止使用时顶撞墙体,支设时与墙体间隙采用苯板填平,粘胶带固定。
②过梁底模采用圆木上钉制三角台支承,侧模采用短斜撑杆固定。
如上图示:G 、楼梯模板的设计①楼梯模板采用竹胶合模板,钢管撑。
②、楼梯模板支设前进行定位放样,首先依据设计图纸大样在楼梯间梯段一侧墙面上进行放大样,标定梯梁、梯板、平台的标高和位置线,然后依照大样支设模板。
③为确保踏步尺寸准确,楼梯踏步采用反三角木控制尺寸,反三角木由三角木块钉在方木上,三角木块两直角边分别为踏步高和宽,反三角木用模楞和立木支吊。
④为确保踏步尺寸准确,楼梯踏步采用反三角木控制尺寸,反三角木由三角木块钉在方木上,三角木块两直角边分别为踏步高和宽,反三角木用模楞和立木支吊。
按同要审电源线绝缘、漏电保护装置要安全,并做好模板垂直运输的安全施工准备工作。
7.4、现场施工负责人在模板施工前要认真向有关工作人员技术交底,特别是新的模板工艺,必须通过实验,并培训操作人员。
7.5、模板工程施工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模板工程作业高度在2m和2m以上时,要根据高空作业的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和防护,要有可靠安全的操作架子,4m以上或二层或二层以上周围应设安全网、防护栏杆。
临街及交通要道地区施工应设警示牌,避免误伤行人。
操作人员上下通行,必须通过马道或上人扶梯等,不许攀登模板和脚手架上下,不许在墙顶、独立梁及其他狭窄而无防护栏的模板面上行走。
高处作业架子上、平台上一般不宜堆放模板料,必须段时间对方时一定要码平稳,不得堆的过高,必须控制在架子或平台的允许荷载范围内。
高处支模工人所用工具不用时要放在工具带内,不能随意将工具、模板零件放在脚手架上,以免坠落伤人。
7.6、模板安装的安全技术:基础及地下工程模板安装,应先检查基坑土壁边坡的稳定情况,发现有塌方的危险,必须采取安全加固措施之后,才能开始作业。
操作人员上下基坑要设扶梯。
基坑上口边缘以内不允许堆放构件和材料。
向坑内运送模板如果不采用吊车,应使用溜槽或绳索,运送时要有专人指挥,上下呼应。
模板支撑在土壁上,应在支点加垫板,以免支撑不牢或造成土壁坍塌。
地基土上支立柱应垫通长垫板。
采用起重机运模板等材料,要有专人指挥,被吊的模板构件和材料要捆牢,避免散落伤人,重物下方的操作人员要避开起重臂下方。
分层分阶的柱基支模,要待下层模板校正并支撑牢固之后,再支上一层的模板。
7.6.3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严防倾覆。
7.6.4 支柱全部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沿横向和纵向加设水平支撑和垂直剪刀撑,并与支柱固定牢靠。
当支柱高度小于4m时,水平支撑应设上下两道,两道水平支撑之间,在纵、横向加设剪刀撑,然生支柱每增高2m再增加一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之间还需增加剪刀撑一道。
7.6.5 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7.6.6 支设4m以上的立柱模板和梁模板时,应搭设工作台,不足4m的可使用马凳操作,不准站在柱模板上操作和在梁底模上行走,更不允许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7.6.8 平板模板安装就位时,要在支架搭设稳定,板下横楞与支架连接牢固后进行。
平板下面采用钢管加固时要按设计规定安装,以增强整体性,确保模板结构安全。
八、各类模板拆除的安全技术要求8.1基础拆模:拆柱模斜撑与柱箍→拆柱侧模→拆楼板底模→拆梁侧模→拆梁底模。
→自上而下拆除柱箍或横楞→拆除竖楞并由上向下拆除模板连接件、模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