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第八章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 3.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 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 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 大效应。如下图所示:
•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可将整个货币供给量调 控机制各组成部分合为一体,如下图所示:
以上两种类型的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在终极目标
确定、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形式诸方面的差
异可见下表: • 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3)过渡型。过渡型即由直接型调控模式向间接型过
渡,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 有必要对宏观经济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但是,从长 远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已 是必然趋势。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 1.调控主体
•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 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可以用 下图表示。
•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主体因素
• 2.基本因素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 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见下图。
• 图示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 转换
• 1.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涵义
• 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所确定的最 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 定物价等),采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 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 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 (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 个完整的调控系统。依据世界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宏 观调控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少数国家和地区虽不实 行中央银行制度,但这种宏观调控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 2.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作用
•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 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乘数)的诸因素(亦称若干金融变量) 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 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 为所决定。
•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 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 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现状, 促使其意图得以实现。
•
• 图示
货币供给的一般调控模 式
• 2.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
(1)直接型。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年
以前均采用直接型模式,如下图所示。
• 图示 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
(2)间接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 图示 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
• 图示
货币供给间接型调控总模型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 的复杂性
• 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
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央银行对基础 货币有直接的调控权,同时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
来调控基础货币。 • 这里,中央银行调控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