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题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供给2、流动性3、派生存款4、原始存款5、派生存款信用扩张6、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7、垄断发行原则货币发行要有可靠的信用作为保证要具有一定弹性8、物价水平9、货币乘数10、货币需求11、费雪12、货币均衡13、基础货币二、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四、是非判断题五、名词解释1.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2.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当局能够有效的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3.货币供给的变动不是有货币当局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围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4.商业银行最初吸收到的、能引起准备金相应增加的存款。
5.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6.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7.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8.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9.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10.是指从某一时期看,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表现为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正常的进行。
六、简答题1.答:(1)解 r=10000/50000*100%=20%存款货币通胀倍数=1/r=1/20%=5存款总量=50000*5=250000(2)超额准备金=10000-50000*10%=5000(3)没有变化,存款扩张倍数=1/(r+e)=1/(10%+10%)=5D=A/r=50000/(10%+10%)=250000(5)存款货币会成本增加,存款货币扩张倍数会提高D=A/r=50000/10%=500000(6)存款货币扩张倍数会成倍收缩,收缩倍数为10倍存款货币会成倍减少:D=A/r=(-20000)/10%=2000002.答: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现金漏损率影响着派生规模,分别与其成正比和反比。
3.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4.答: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⑴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而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⑵法定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
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越多,用于放款的资金就会越少,银行存款货币派生倍数乃至货币乘数就越少;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5.答: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乘数是影响货币供给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甚至是比基础货币更重要的因素。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也就是说,货币乘数越大,则一定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多;而货币乘数越小,则同样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少。
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这就说明,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和控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行为的影响,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又要受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影响。
由此可推论出这样一个决定: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内生变量。
6.答: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⑴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正相关,当经济主体的货币收入增加时,对货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当经济主体的货币收入减少时,对货币的需求会减少。
⑵物价变动。
物价变动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
物价趋于上升之际,会增加货币需求,而如果货币趋于下降,则会减少货币需求。
⑶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是负相关的关系。
如果市场利率上升,经济主体因有价证券价格低廉而大量持有以图日后谋利,使货币需求减少;如果市场利率下跌,经济主体将因证券价格高而抛售以避免风险,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⑷信用发达程度。
信用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在信用制度健全、信用比较发达的经济中,货币需求量较少。
⑸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⑹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预期和偏好均属于心理因素和主观意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7.答:根据货币均衡的含义,通常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是否基本稳定。
这是因为,物价水平(总指数)能较好的反应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动情况。
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数量与商品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不适应时,会引起币值的变化。
而币值的变化,又会通过物价水平变动反应出来。
货币供应量如果超过商品流通的需要,单位信用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就会下降,表现为商品价格水平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如果低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单位信用货币代表的价值量提高,商品价格水平下跌。
因此,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如果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小或基本稳定,则说明货币供求均衡。
运用物价总指数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简便、直观,又具有科学性。
七、论述题1.答: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与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现金余额说与现金交易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现金交易说研究的是货币流量,即流通中用于交易的货币量;现金余额说研究的则是货币存量,即人们手中持有的准备用以购物的货币量。
(2)现金交易说强调的是客观因素(如商品交易量、货币流通量等);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愿望(即人们持有货币的量)。
2.答: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
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
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3.答: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紧张的状态,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萧条。
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基础上运行。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
(1)社会总供求决定货币总供求;(2)从本源上讲,社会商品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3)货币的需求总量决定货币的供应总量;(4)货币供应量形成商品总需求。
在以上四种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商品总供给与货币总供给、货币的总需求与商品总需求的交叉平衡。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题答案一、填空题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基础货币3、现金比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4、负相关5、商业银行6、存量概念7、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8、存款货币9、物价变动货币流通速度10、名义货币需求11、马歇尔12、价值二、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四、是非判断题五、名词解释1、又称法定准备金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形式留有准备的制度。
2、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
3、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
4、是以货币需求作为因变量,以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
5、是指一国某一时点上形成的货币数量,是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所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
6、是指经济主体不考虑价格变动的货币需要量,这种货币需求可以直接按照货币的面值来衡量和计算。
7、是指经济主体在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对货币的需要量,即用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来计算的货币需要量。
8、指政府需求扩张动机,主要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关。
六、简答题1、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来影响基础货币量。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⑵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国外净资产数额来影响基础货币量。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⑶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政府的债权净额来影响基础货币量。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政府以弥补财政赤字。
⑷中央银行变动跟其他项目(净额)影响基础货币量。
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2、答:⑴市场利率;⑵信用的发达程度;⑶货币流通速度3、答:⑴社会总供求决定货币总供求;⑵从本源上讲,社会商品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⑶货币的需求总量决定货币的供应总量;⑷货币供应量形成商品总需求。
4、答: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主要有中央银行对国内金融机构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购买政府债券、在外汇市场上购买黄金和外汇。
5、答:⑴财富总额;⑵财富构成;⑶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⑷其他因素七、论述题1、答: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