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有机农业对植物营养和肥料使用的要求

我国有机农业对植物营养和肥料使用的要求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采用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农业 生产方式, 已被越来越多采用, 作为解决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实践途径。有机农 业生产主要要求是: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 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 等; 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 农业技术; 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1]。 由于有机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肥料, 因此在植物营养、土壤培肥、肥料施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要说明来源、使用量、使用方法, 并有证据说明该物质未受禁用物质污染。 限制使用的物质包 括: 秸秆、堆肥、海草或物理方法生产的海草产品、未经化学处理的木料、树皮、锯屑、刨花、木
灰、腐殖酸物质、充分腐熟农家肥、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未搀杂防腐剂的肉、骨头和皮毛制品 (不
包括动物血)、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工业副产品、不含合成添加剂的泥炭、饼粕 (不能使用经
有机农业提倡利用轮作、土地休整和肥料施用进行土壤培肥。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 认证规范》要求: 有机农业生产田块必须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和绿肥在内的至少三种作物进行轮 作, 在一年只能生长一茬的地区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两种作物的轮作。禁止同一地块 连续种植同种作物, 但牧草、多年生作物以及在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水稻可以例外[1]。 必须保证施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 维持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活性[1]。 2. 4 有机农业对水土保持的要求
1 有机农业对土壤及肥料施用的监控
有机农业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有机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土壤环境及肥料施用是影响 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对其实施监控也是有机农业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有机农业质量监 控体系主要包括官方负责机构或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 (简称监控机构) 的监控及有机生产内部 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 2 ]。
·44·
武夷科学
第 20 卷
关于有机质肥料要求, 农家肥及人粪尿使用前必须充分腐熟, 人粪尿不得用于叶菜类作物 和块根、块茎类作物。 用于有机肥料堆制的添加微生物必须来自于自然界, 不能是基因工程产 物[ 1 ]。我国对肥料堆制时间、方法没有详细规定。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规规定了肥料堆制方法 以及从施肥到作物收获的间隔时间[4], 避免因肥料腐熟不足导致肥料中有害病菌传播、养分供 应障碍, 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发生。这些详细规定值得我国借鉴。有机生产投入的矿质肥料禁 止采用化学处理提高溶解性, 禁止使用污水污泥作为肥料, 泥炭禁止用于土壤改良, 只能作为 盆栽基质使用。作物秸秆残茬禁止焚烧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欧盟禁止使用来自集约化养 殖场的动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来源[6], 我国目前没有相关规定。
有机生产者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 (如滴灌、喷灌、渗灌等) , 有效地调节土 壤肥力状况[1], 同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防止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水资源。 采取积极 的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预防土壤盐碱化。 采用良好种植方法, 减少土壤侵蚀。 提倡 运用秸杆覆盖或间作等避免土壤裸露的农业耕作方法。
表 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土壤




镍 六六六 滴滴滴
级别
水田 旱地 农田 果园
水田 旱地
PH 值






≤Leabharlann ≤≤≤1 级 自然背景 0. 2
2级
< 6. 5
0. 3
2 级 6. 5- 7. 5 0. 3
2级
> 7. 5
0. 6
3级
> 6. 5
1. 0
0. 15 0. 3 0. 5 1. 0 1. 5
3 有机农业对肥料施用的基本要求
有机农业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 必须保证施 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以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 所施用肥料应是主要来自有机农场的肥料。非人 工合成的矿物肥料和购买的有机物质肥料应该作为土壤培肥的补充物, 而不能作为养分循环 的基础[5], 遇特殊情况 (如采用集约耕作方式) 或处于有机转换期或证实有特殊的养分需求等, 经认证机构批准可以适当增加来自有机生产体系外的肥料投入量[1]。 所用矿物肥料必须是天
收稿日期: 2004- 11- 10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4S003) , 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编号 (Y2004350003) 作者简介: 陆 萍 (1969- ) , 女, 硕士, 助研, 研究方向: 从事有机农业、植物营养、食品安全等研究。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注: ① 重金属 (铬主要是三价) 和砷均按元素量计, 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 5cm o l (+ ) kg 的土壤, 若≤5com l (+ ) kg, 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②六六六为四种异构体总量, 滴滴涕为四种衍生物总量。
③水旱轮作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砷采用水田值, 铬采用旱地值。
规定相比, 在肥料施用方面规定还没有很详细的规定。现有规范主要体现在肥料总量控制和肥
料施用的污染预防。
《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要求: 有机生产单位每生产年度每公顷肥料投入量总量 不得超过 170 千克的纯氮, 对其他元素的投入量没有规定。肥料总量要求和欧盟有机法案的规
定相同[6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规定, 如果检测地块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过相应的国家标准, 认证机构将取消 对该地块的认证[1 ]。 2. 2 有机农业对植物营养的要求
有机生产者必须通过轮作、施肥等措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满足各种必需营养元素的均衡 供给, 防止植物营养不足或过剩[4], 确保植物生长健壮。通过轮作、施肥等措施仍然不能满足植 物对某些元素的要求, 经认证机构批准可以从外生产单位获得肥料, 对所缺元素进行补充[1]。 2. 3 有机农业对土壤培肥的要求
·42·
武夷科学
第 20 卷
2 有机农业对植物营养和肥料使用的总要求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 采用种养结合, 在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内部 和之间, 通过饲料和肥料的流动, 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 有机生产者必须通过施肥等措施保持 土壤肥力, 满足植物各种必须的营养元素均衡供给。尽可能地利用有机生产单位内部的各种肥 源, 作为施肥计划的基础。 施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养分的损失, 避免污染物质进入有机生产体 系。 当养分不足或有特殊需要时, 按规定使用允许使用物质进行养分补充[1]。 2. 1 有机农业对土壤环境要求
因子进行检测。 矿物肥料、工业废渣如碱性炉渣、粉煤灰等肥料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应符合相
应的国家标准[1 ]。
其它物质 允许使用微生物源制品 (转基因微生物制品除外)、植物制品和其提取物, 作为
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投入使用。
3. 2 有机农业对肥料施用的要求 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于 2003 年制定, 因为出台时间短, 与其他国家相关
有机生产单位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必须在内部建立可回溯追踪的质量 管理体系, 对有机生产进行全程监控[1]。按照有机生产标准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培肥及其相关事 项 (如肥料来源、使用、贮存、土壤培肥等) 进行规划和管理。对所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投 入物质如肥料、土壤改良剂等设立台帐, 详细记录使用品牌、厂商、进货时间、使用情况、库存情 况, 确保这些物品不会误用, 造成污染。 对所有农事活动进行记录, 建立可回溯追踪管理记录, 从而达到对植物营养、土壤培肥、肥料施用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控。 监控机构对有机生产单位的 监控有机农业生产者必须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生产, 同时接受监控机构 每年至少一次的检查, 对其有机生产与相关法规标准的符合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检查。为了保 证监控可靠性, 监控机构可以对有机生产单位进行随机的不事先告之的取样检测, 并出具检查 报告[2]。如检查中发现有机生产单位存在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事项, 监控机构可以根据事件 严重程度对有机生产单位作出相应处罚。 如限期整改、暂停使用或者取消有机证书使用资格。
4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中土壤培肥和肥料施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4. 1 没有形成有机生产体系内部和之间的物质循环 有机农业要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相对封闭的有机生产系统中形成良好的内部物质循
环, 不依赖外部肥料投入。 这就要求有机生产必须是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 饲料和肥料间 的养分流动, 形成有机生产体系内部及之间的物质循环。 从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情况来看, 最终 形成有机庄园模式: 庄园内既有有机种植又有有机养殖, 可以保证饲料和肥料自给。 目前我国 从事有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比较单一, 绝大部分从事单一种植业或养殖业, 规模较小。种植、 养殖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事种植业的有机生产单位还必须依靠外来肥料投入, 不能维持内 部物质循环, 限制了自身发展。 同时容易受外来污染物质影响, 不利于成本降低。 也不符合有 机农业长的期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 4. 2 对有机生产理念理解不清, 不规范操作
摘要: 在有机农业质量监控体系下, 通过种养结合、轮作、施肥等措施形成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肥, 保证植物营养平衡供给, 保持和发展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 同时保障了有机食品及 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土壤培肥; 肥料 中图分类号: S34 文献标识码: A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