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六“有教无类”
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评析】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整天思而不学是没有用的。
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
【评析】这章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
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
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听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