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一、语言的起源(一)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1、心理条件语言是由词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构成的。

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词,能掌握一个词的词义。

我们知道,词义具有概括性,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瓜”。

同时,要掌握语言,还必须具备记忆能力、计划能力、学习能力。

先看记忆能力。

要掌握词汇和语法,要具有超强的记忆力。

再看计划能力。

说话人必须持续不断地预先做出计划,决定说什么,并对想说的东西进行组织,才能把话说得前后连贯一致。

最后看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够学会复杂而难以掌握的事物上,还表现在学习的速度上。

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通过模仿学会执行简单任务的速度要快得多。

举例来说,在日本鹿儿岛上的一小群短尾猴中,要使洗土豆和扔麦子这样的行为扩散开来,需要8年的时间。

与此相反,人类的婴儿出生不久就能进行模仿,而儿童通常到三岁时已经能说流利的母语了。

这是语言产生的心理条件。

2、生理条件要掌握一种语言,还应该能掌握一个词的音。

我们知道,词的音是由音位构成的。

一个词的音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的音位。

而这些音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来的。

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灵活发音的能力。

这是语言产生的生理条件。

3、社会条件要产生语言,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产生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需求。

这是产生语言的社会条件。

在人类的祖先所生活的非洲东部大草原上,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强悍的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如同军备竞赛般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

早期的人类为了在那里生存下来,不得不依靠建立比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更大、更有组织的社会性群体。

(二)语言起源的时间人类社会是在什么时间具备产生语言的三个条件从而产生语言的呢?据遗传学家、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大概是在距今五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据古人类学家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这个时期,智人的脑容量已经与现代人的脑容量基本相同,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智人的口腔和牙齿的构造也与现代人的基本相同,具备了灵活发音的能力。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个时期,在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里程碑,例如一些山洞里的壁画,埋葬死人的坟墓以及墓里陪葬的花草。

从这些可以认为那时的古人已经有了艺术和宗教的萌芽。

同时大约在五万年前,有证据证明人类第一次在航海的技术上有了突破,能从亚洲的南部迁徙到澳大利亚。

是什么原因使古人在那个时候有了这些突破而有个大跃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发明了语言。

语言能使人能互相沟通从而组织起来去完成一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能传递知识、积累知识,能帮助他们进行有系统的、复杂的抽象思维。

(三)语言的前身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手势、脸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相互交际。

那么,语言是由这些交际工具中的哪种交际工具发展而来的呢?显然,手势、脸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并不能直接发展为有声的语言。

语言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发展而来的。

晚期智人之前的原始人可以发出各种声音来表达意思,就像我们现在在动物世界中看到情形一样(例如鸟的叫声)。

后来,随着人类大脑、发音器官的逐渐进化,随着社会成员相互协作、配合的大量出现,原始人开始根据表达的需要,发出更多的不同种类的音,赋予这些音不同的意思,用它来表达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一个音构成的词。

但人能发出、能相互区别的单个音毕竟是有限的,由它构成的词数量也是有限的,而随后出现的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不断增加的。

为了能表达不断增加的思想感情,人类后来又摸索着把不同的单个音组合在一起,用单个音的组合来表达思想感情。

这样,语言中的词逐渐增加。

但词的增加也必然是有限度的。

因为,人类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无限的,有限的单个词越来越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后来,人类开始把不同的词组织在一起,用词组成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有限的词可以组成无限的句子。

就这样,真正的语言产生了。

二、语言的发展(一)语言发展的原因:语言在不断地发展。

这只要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一下就马上清楚了。

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是社会的发展,内因是语言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1、社会原因(1)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向前发展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的。

这必然推动语言向前发展:丰富词汇、严密语法,出现新词、新的语法结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述补结构)。

(2)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的分化当一个使用统一语言的社会出现地域分化时,分化出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交际会逐渐减少,一个部分内出现的新的现象就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部分中去,久而久之,原本统一的语言就会出现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例如汉语分化为北京话、西安话、南昌话、上海话、厦门话、广州话等。

如果社会进一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社会,地域方言还会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例如拉丁语分化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

当一个使用统一语言的社会出现社群分化时,分化出的各个社群之间的交际会少于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交际,不同社群之间语言上就会出现差异,导致产生社会方言。

例如西安话中由于年龄的社群差异,从而导致产生社会方言。

(3)社会统一导致语言的统一如果同一社会的各个处于分化状态的部分走向统一的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就会妨碍不同部分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就需要有一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的交际工具,以适应社会统一的需要,于是通行于全社会的共同语就会形成。

例如普通话。

如果不同的社会走向统一的时候,原来的不同语言就妨碍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

这时,人们就会选择其中的一种语言来取代原来的不同的语言。

例如我国北魏时的鲜卑族在与汉族融合为同一个社会时,放弃鲜卑语而改说汉语,实现了语言的统一。

(4)社会接触导致语言的接触不同社会的接触,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接触,离不开语言的使用,因此,社会的接触必然会带来语言的接触,引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

例如词语的借用就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2、语言自身的原因语言内部的原因也会引起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组成的。

语言内部的组成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其中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的变化。

例如,汉语和藏语的语音从古到今都发生了简化。

由于语音的简化,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词。

为了区别同音词,藏语的拉萨话发展出了声调,用声调区别由于语音简化产生的同音词。

古汉语是有声调的,要区别同音词,就不能再用声调这种手段了。

于是,汉语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增加词的长度,用双音节词取代原来的单音节词,例如,“耳朵”取代了“耳”,“鼻子”取代了“鼻”,“眼睛”取代了“目”。

再比如:古英语(450~1150)的词形变化很多。

例如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属格、工具格等五个格。

这些不同的格是通过不同的词尾表示的。

由于古英语的词重音一般落在词根或词干上,词尾总是非重读部位。

到了中古英语(1150~1450),由于轻读,古英语词尾的元音a、o、u逐渐弱化为e,这就削弱了词尾区别语法关系的功能。

原先这些词尾的发音是有区别的,它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古英语nama‘name’的词尾-a表明这个名词是阳性名词、单数、主格。

但是这个-a词尾在中古英语弱化成-e(古英语nama>中古英语name),就失去了表示语法功能的作用,因为它既能表示单数主格,也能表示单数宾格或与格。

由于词尾的语法功能大大减弱,中古英语不得不依靠词序来表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古英语中句子里的词序是自由的,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主语-动词,主语-宾语-动词等种种格式。

在中古英语里,这类词序变得越来越少。

在中古英语时期,主语-动词-宾语的词序逐渐确立,最终成为现代英语的标准词序。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与其他现象的发展相比,语言的发展有两个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语言的发展只能采用渐变的方式,而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这是由语言的构造特点和语言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首先来看语言的构造特点。

我们知道,语言符号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改变语言符号,例如词、语素。

再看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时时刻刻离不开语言。

与社会关系这么密切的语言,不可能对其进行大修大改。

例如,我们不能让人们都不要说话,然后修改语言。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可能改变语言。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社会在不断发展。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旧事物、旧的现象在逐渐消失。

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语言中必须产生出新的词语、新的语法结构,淘汰旧的词语、旧的语法结构。

这也旧意味着,语言又要变化。

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改变语言,意味着语言是稳定的;语言又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意味着语言是发展的。

稳定和发展相互制约,使得语言不能突变,也不能不变,结果是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

词汇的发展速度最快。

词汇中,新词在不断出现,旧词在不断消亡。

例如,近年来出现了像网吧、黑客等一大批新词,而像公社、社员、红卫兵、走资派等旧词已经不大再有人用了。

为什么词汇的发展速度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在词汇中得到反映。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发展速度就比较慢。

例如,我们感觉不到日常生活中语音像词汇那样快速的变化。

我们没有发现近年来普通话中出现了什么新的音,也没有发现消失了什么旧的音。

为什么语音发展速度比词汇慢?因为词汇的快速变化并不会因此导致语音的变化。

出现的新词是用原有的音构成的,消失的旧词并不会导致其所用的音随之消失,旧词所使用的音还存在于其他词中。

例如,“土改”这个词消失了,但这个词所使用的音t、u、k、ai并没有因此消失。

可见,语言中的词汇即使迅速发展,也不会立即引起语音系统的演变。

所以,语言中的语音系统是比较稳定的,它的演变速度是缓慢的。

语法的发展速度也比较慢,甚至比语音演变的速度还要慢。

这只要回想一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法差异就会清楚。

我们知道,古今汉语的词汇差别很大,语音的差异也较大,但语法的差异是比较小的。

因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并不会引起构词规则的变化:新词是用已有的规则构造的(软件、硬件),消失的旧词的构词规则还存在于其他词中(公社、社员;土地、演员)。

不仅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速度不同,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内部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例如,词汇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并不是词汇中任何部分的发展速度都快。

大家知道,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非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