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劳动分工向国际领域的扩展和继续。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各国可以从中获取均等的或不均等的国际生产交换的利益。
国际分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发展。
同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各国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型生产的发达国家,一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可以获得大部分的附加值,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得少量的附加值。
大部分附加值流入发达国家以后,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进而促使其成为消费中心,并推动国内的经济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的附加值甚少,不利于其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使其国内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中国在国际的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而且,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所处的地位更加不利。
跨国公司从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往往把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研发留在母国,而把生产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东道国。
这种技术依赖使得东道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和生产环节,并且整个国家的经济受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程度逐渐加大,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程度,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更加不利。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情况,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可采取的策略:
第一,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同时,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存在着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因此,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实际就业水平,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
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
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
第三,加强对外国跨国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应协调会计制度与税制,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在会计制度中增加内部交易的计价方法。
同时,应披露内部交易定价方法及其与一般交易定价方法的差异。
第四,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中国要想在国际分工中分享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首先,必须着力解决困扰中国企业的根本问题——产权问题,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其次,要促使企业切实提高研发、生产、营销等生产经营环节的水平,向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看齐。
第五,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
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锤炼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