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经1208-1 20121366 兰威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未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还没有国际分工,只是以自身资源和资本发展着生产,发展缓慢。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从那时便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产。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所处产品环节增值能力不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大多处于生产与组装的环节。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参加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摈弃了以往错误的发展战略,重新认识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
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价格廉价,资本较为稀缺的现状,我国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开始参与国际分工。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理想却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这种方法可以使参与国际分工不同环节的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较为落后,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从此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和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正是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中国经
济得到飞速发展。
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稀缺的资本,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通过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使得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但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无法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所以我国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切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一定得位置。
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的确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所在。
廉价的劳动力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到我国投资,还能直接承接外国贸易伙伴的加工环节,在海外转移劳动力环节赚取利润。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造就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层次较低的状况。
我国的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是非核心部件的组装,即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我国的经济要想持续性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必然的。
但生产出口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贸易模式势必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向高薪技术产业转移,这样对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有不利的影响。
产品的加工处理在整个产品生产链的处于最低端的环节,消耗的自然资源非常巨大,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深。
资源的高消耗和低价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
以高资源消耗,不顾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总额为27511亿元,占GDP的13.9%,这说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3.9%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为代价换取的。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如果扣除资源环境损失,2005年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损失大于经济增长量。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资撤离中国的速度开始加快。
有调查数据表明,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中国的制造成本逐
渐上升,目前已有30%的鞋业订单被东南亚企业抢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对于外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
政府响应要求所有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的呼声,慢慢统一内外企业税收,对于外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
再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渐渐攀高,环境要求越加严格,再加上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外资加工企业的利润下降。
外资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三、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策略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以比较优势为指导理论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家电,服装,纺织品等。
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大多都是技术含量低,而高技术产品比重非常小。
因此,国际分工理论应该从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向竞争优势理论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技术为大前提的,继而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只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是不可靠的,资源势必有枯竭的一天。
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在改革开放处中期,我国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通过大幅减免税务,低价的原材料资源,甚至无偿供应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进入。
因此,大批外商投资纷纷落户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
时至今日,这种通过行政手段的让利优惠逐渐消失。
今后,我们更多的是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外商投资。
中国有13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精明的外商是不会放过这么大的市场的。
外资撤离未必意味着中国制造竞争能力的消退,反而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扭曲正在逐渐减低,中国正在
逐渐摆脱对外资的严重依赖。
从短期来看,外资撤离并不会在本质上改变,但外资也不会大幅度撤离。
我们应该进一步减少对外资的行政干预,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外资撤离将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愿景
中国依靠自身低廉劳动力的优势参与了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但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价值链分工所处地位较低。
摆脱这样的低端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减轻对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度,发展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企业,在发达国际主导的产业链条中占取更高的地位,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这将有助于我国以竞争优势在更多领域参与国际分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