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模具设计)常用模具材料及塑料设计知识汇总
(绝对经典实用)
20XX年XX月
塑胶模具知识
2.1避免侧孔和侧凹
塑料件的内外表面形状应设计得易于模塑成型,以防止复杂的瓣合模和抽心模具结构,为此塑件应尽量避免有侧孔和侧凹。
3.2脱模斜度
为了便于塑件从模腔中脱出来或从塑件中抽出型芯,塑件设计时须考虑其内外壁应有足量的脱模斜度,最小脱模斜度和塑料性能、收缩率大小、塑件几何形状等有关。
材质脆、硬的脱模斜度要求大,壹般情况下光滑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大于0.5 度,细皮纹表面大于1 度,粗皮纹表面大于1.5度。
,深腔结构产品设计时外表面斜度要求小于内表面斜度,但在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时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制件精度要求越高,脱模斜度应越小.
2)尺寸大的制件,应采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3)制件的形状复杂不易脱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制件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制件壁厚大,斜度也应加大.
7)斜度的方向•内孔以小端为准,满足图样尺寸要求,斜度向扩大方向取得;
外形则以大端为准,满足图样要求,斜度向偏小方向取得.壹般情况下,脱模斜
度a可不受制件公差带的限制,高精度塑料制件脱模斜度则应当在公差带内.
♦具备以下条件的型心,可采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1)推出时制件刚度足够.
2)制件和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
3)型心的表面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和制件的脱模方向壹致.
4)制件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在不影响尺寸精度的情况下,塑件的内外表面都应有斜度,特别是深形的容器类制件,塑件内侧的斜度能够比外侧的斜度大1度,以保证注塑时模具型芯不偏位,得到均匀的产品壁厚,且保证产品开口部位的材料密度强度。
平行于分型面的面——即底面在脱模时容易引起弯曲变形,为避免或者缓和变形,宜将制品设计成弯曲的底面。
成型收缩大的PVC 等材料时,将底面中心部
分做成该度为底部直径的5%~10%的弯曲面,可缓和应力
肪止变形底器用弯曲
以下为脱模斜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I)箱或盖类制品对于箱类或盖类零件,脱模斜度因高度而略有差异。
高度50mm 以下
脱模斜度取1/30-1/35 ;高度超过100mm时,脱模斜度常为取1/60以下,在
50mm~100mm 之间时脱模斜度在1/30-1/60 之间,越大越好。
有浅折皱的制
品,脱模斜度以1/5-1/10为基准。
U)格子类制品格子类制品的脱模斜度因制品形状、尺寸、格子面积大小的不同而异。
通常格子部分的顶边和底边长度之差的壹半和格子高度之比为1/12-1/14 ,
但在下面的场合下,应当改变脱模斜度,如图
1)格子部的面积愈大,脱模斜度愈大;
2 )格子之间的间距P为4mm以下时,斜度取为1/10 ;
3)格子高度H超过8mm时或在图3.2-5的条件下,无法增大脱模斜度时,应
将高度壹半以下的格子设计为逆斜度,设计模具时,以俩个斜度的交汇处作为分
型面,以便脱模时制品留在动模上,如图
川)竖筋(纵筋)为了增强制品的强度,或者为了改善塑料的填充性能而设计竖筋时,必须考虑竖筋的脱模斜度,脱模斜度的大小(筋顶部和底部的长度之差的壹半和筋高之比)约为1/500-1/200,为了方便加,筋顶部的宽度应适当大壹些,壹般为1.0~1.8mm 之上,为了使筋的底部不发生收缩,筋的底部宽度应当是制品侧壁厚度的50%~70%尺寸,如收缩不重要时,可取80%~100% 。
IV)底部加强筋底部加强筋的设计和竖筋完全相同,但斜度通常为1/150-1/100 筋顶部或底部宽度的设计准则同竖筋。
V)螺纹凸台制品中的螺纹凸台是用来安装金属螺钉而专门做出的,凸台除了需
要壹定的强度外,中间仍要做出安装孔,图 3.2-6为3mm自攻螺钉用凸台的有关尺寸,该数据仅仅适用于凸台高度H为30mm以下的尺寸,当凸台高度超过30mm,且且需要满足壹定强度时,则应当按下面的 3.2-7图设计凸台的脱模斜度。
单位
固定侧0.5 (d-d ') 1 =1
H5030
可定侧0.5 (d-d ') 1 =1
H10050
由上式能够见出,凸台内侧的脱模斜度通常大于外侧的脱模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