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水利学绪论

农田水利学绪论


作物:棉花、小麦、水稻。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南方地区 秦岭山脉、淮河以南、长江 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太湖河网 特点:rainfall 800 ~ 2000mm/year 结果:灌溉、洪、涝、渍 作物:小麦、水稻、棉花、油菜。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四)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三)我国农田水利情况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干旱地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北部以及 青藏云贵高原 特点:rainfall 100~200mm/year Evapotion 1500~2000mm/year 结果:干旱(drought),盐碱化(salinization) 作物:棉花、小麦、杂粮、牧草。
注:国际上称年降水量少于500mm的地区为少 雨区,少于250mm的地区为无灌溉即无农业区 。我国少于500mm的地区占50%左右,无灌溉即 无农业区占30.8%.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 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5%, 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 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其水资源 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二)世界灌溉排水的发展趋势
1
灌溉方法仍以地面灌溉为主,高效节水 灌溉面积有较大发展
2 3 4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紧缺 程度,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非充分灌 溉等技术将日益发展
改进灌溉管理,提高自动化程度
电子计算机、激光、红外线、遥感、遥 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得到发展
四、江苏水利概况
(一)自然特点 面积10.26万km² ,耕地为6800万 亩。其中丘陵山区占12%、平原 耕地占54%、圩区占34%(丘陵 山区:徐淮山丘区、镇宁扬山丘 区)。 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淮 北地区为半湿润带,其余皆为湿 润带,气候比较温和。 常遭到洪、涝、旱、渍、碱、盐、 潮、台风等自然灾害,因而江苏 为“鱼米之乡”又“多灾之邦”。 太 湖 大 堤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古老
的传说无不显示出水旱灾害的信息。
据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
生较大的洪水灾害1092次,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 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或严重干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至2008年,黄河、长江、淮河等7大江河发生 较大洪水50多次,发生较大范围的严重干旱17次。
农田水利学
主讲人:蒋晓红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名词解释 [农田水利]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为防治干旱、渍、涝和盐碱灾害,对农田 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 ——农田水利技术术语
绪 论
课程介绍(课程特点、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世界农田水利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江苏水利事业的发展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
第九章 分区水利问题及其治理(2学时)
一、课程介绍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农田水利学》(第三版) 郭元裕主编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二)参考书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国计划出版社 水工设计手册(8),华东水利学院主编,水电出版社 喷灌工程设计手册,喷灌工程设计手册编写组编,水利电力出版社 微灌工程设计手册,傅琳、董文楚、郑耀泉等编著,水利电力出版社 节水灌溉技术标准选编,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文期刊 省水利刊物 水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 江苏水利等
淮安站
用水户: 总面积、耕地面积、人口、牲 畜、工业用水、农业种植、塘 库蓄水能力等
洪泽湖
用水户
用水户
洪泽站
用水户
白 马 湖
金湖站 宝应站
用水户
高邮湖
用水户 用水户 用水户
江都站
用水户 用水户
高港站

Q( 01 t )

Q02 (t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化网络图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 通过5年~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半干旱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淮北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 南部 特点:降雨基本满足作物生长,年变化大、不均匀
rainfall 400 ~ 800mm/year 结果:干旱年份:干旱,涝灾 Waterlogy damage 季节:盐碱化(salinization)、沼泽化(mash)、水 土流失(sail-erosion/soil and water loss)
工程总投资1800亿元,。从1992年开工,到2007年全面竣工,总工期15年。
Q(t )
N1
微山湖
QN2 (t )
蔺家坝站
用水户
解台站
用水户
刘山站
用水户
邳州站
用水户 用水户
用水户
皂河站
骆马湖
用水户
睢宁站
用水户
刘老涧站
用水户
泗阳站 泗洪站
用水户 用水户
淮阴二站
用水户
淮阴站
用水户
Q( t) i
q( t) i
网络 省水利厅、中国节水灌溉网、中国节水灌溉工程网等
一、课程介绍
要求: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记好笔记 2、独立完成作业,强化实践 3、及时复习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总量并不丰富,中国水资源 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总量约为2.8 万亿m3,人均占有量更低,为
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人均水资源将降到1760m3,接 近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缺水警 戒线。
(早期较大的引水工程)。
公元前三世纪——秦国,李冰兴建了都江堰(我国古代最大 的灌溉工程)。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秦汉时期——陕西的郑国渠、白渠和龙首渠,宁夏的秦渠、
汉渠和唐徕渠,浙江的鉴湖灌溉工程等。 隋、唐、宋时期——中国农田水利进入巩固发展时期。太湖 下游兴建圩田、水网,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放於;同时水利 法规渐趋完备,唐有《水部式》,宋有《农田水利约束》等。 元、明、清时期,长江、珠江流域,特别是两湖、两广地区, 农田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天启年间《农政全书》问世, 书中记载了中国农田水利史;《泰西水法》为我国介绍西方水 利技术的最早著述。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四)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
加大老灌区的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用效率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 用现代技术武装灌排事业 加大灌排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三、世界灌溉排水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灌溉排水的发展概况

最早的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美尼斯王朝修建 在埃及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罗河洪水的淤灌工程。 约公元前2200年巴比伦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谷 建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奈赫赖万灌溉渠道。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就有引洪淤灌,到20世纪30年 代,印度开始应用现代工程技术修建大型自流灌溉工程, 同时发展小型提水灌溉与井灌。 伊朗、叙利亚、意大利等国的灌溉,也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中伊朗和亚美尼亚等国,以坎儿井众多闻名。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灌排技术、灌排系统规划设 计方法及地区水利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知识 了解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掌握控制农田土壤水分以及进 行合理灌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方法;掌握灌区田间工程的规划方法;了解灌区水利规划的方 法步骤以及掌握有关基本知识;明确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 性,掌握灌排管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 能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能进行引水工程 的水利计算;能进行灌区灌排系统的规划布置;能进行灌排系 统的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能力 能独立担当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灌排管理工作。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是研究农田灌溉排水和土壤改良原理、方法与设施的科学,主 要内容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地区水情及其调节措施,为创造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服务。 是主干必修专业课之一,专业性、实用性强。 “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 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原苏联称为“水 利土壤改良”。
水利部长陈雷讲,中国水旱灾害有四大特点:一是频率高,
二是范围广,三是种类多,四是损失重。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二)我国灌溉排水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
夏商时期——“沟洫”(兼作灌溉排水的渠道)。 公元前六世纪——楚国(今安徽省寿县城南),兴建了“芍 陂”(利用洼地建筑了长约100里的水库,我国有历史记载的 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公元前四世纪——魏国(今河北临漳),创建了引漳十二渠
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方向
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基 础设施(防洪、防潮、排涝、抗旱、供水等)。
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
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 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m,坝高185m,设计正常蓄水水 位枯水期为l75m(丰水期为145m),总库容393亿m3。 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三峡工程完工后,年 发电量达1000亿kWh。 通航: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