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分析

全球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分析

全球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分析摘要:本文以2011年《财富》综合500强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揭示2000-2011全球500强企业结构变化以及中国500强企业的分析。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简要分析2000-2011年全球500强的规模变化;2.分析全球500强的产业分布;3.最新全球500强分布图;4.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500强企业的产业分布与经营状况;5.分析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的中国企业。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世界500强产业分布产业结构中国500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舞台上,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型跨国公司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杀手锏”,占据着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跨国公司的结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或者预示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

认识、分析这种变革,研究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布及发展规律,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本文以2011年《财富》综合500强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揭示2000-2011全球500强企业结构变化以及中国500强企业的分析。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简要分析2000-2011年全球500强的规模变化;2.分析不同产业的全球500强企业分布;3.最新全球500强分布图;4.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500强企业的产业分布与经营状况;5.分析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的中国企业。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500强规模变化表1列出了2000-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规模的有关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到,11年来全球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额和利润额分别增长了46.64%、50.75%、60、32%,利润的增加远远大于营业收入和资产增加之和,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持续增长,“规模效应”凸现。

500强不仅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比重达到40%以上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500强是世界经济的风向标,它们的经营状况对世界经济的走势有着预示作用。

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全面下滑,在金融危机之前,各大500强企业已出现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的情况,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相比2008年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世界经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开始复苏,但是增长速度仍旧缓慢。

表1:2000-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规模数据二、不同产业的500强企业数分析比较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成立,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在表2中《财富》2000年-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各行业分布反映了这种调整:(1)企业绝对数,在2011年的全球500强排行榜中,能源在500强中占据首位,贸易零售业、金融、保险排在前三位。

(2)IT行业、金融行业、贸易零售业迅猛发展。

IT行业上榜企业增加了16家,增长率为99%,金融行业上榜企业增加了18家,增长率为58%,贸易、商业、零售上榜企业增加了13家,增长率为27%。

(3)企业数减少的行业大多是传统产业,化学工业、食品相关、工农业设备业下降。

精炼、金属及金属制品、制药、汽车、烟草、铁路、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企业数也有所减少。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全球化影响带动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国家、各企业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总体的产业结构水平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传统优势行业比如:工程建筑、金属及金属制品、铁路、贸易、出版印刷汽车与零件等行业比重减少,而新兴IT行业、金融行业、贸易零售业迅猛发展,先导性十分突出,原有工业部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产业链条在不断延长。

总的来说,世界经济产业层次越来越多,产业高度不断增,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服务业成长极为迅速。

表2:2000年与2011年全球500强各行业分布情况三、2011年全球500强产业分布图图3: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分布图国家2000年比例2005年比例2010年比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500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经济的“三极”,也是500强企业最多的地区,美日欧三地区进入500强的企业占全球500强的80%左右。

从图3中可以看出,全球500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美国的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太平洋西海岸、墨西哥沿岸以及大西洋沿岸,这些地区靠近纽约、加利福尼亚等大都市,工业基础较好,港口设施完善,交通较为便利,集聚效应明显。

西欧的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传统发达国家。

日本的500强国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大阪等地区。

但是,近年来,新兴亚洲、美洲地区近几年发展也较快,发展中国家企业上榜数目逐渐增加,主要代表国家有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四、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500强企业的产业与国家经济比较4.1 主要国家500强企业分布表4:主要国家500强企业分布美国178 35.6% 176 35.2% 120 24%日本107 21.4% 81 16.2% 68 13.6%中国10 2% 16 3.2% 69 13.8%法国37 7.4% 39 7.8% 35 7%德国37 7.4% 37 7.4% 34 6.8%英国39 7.8% 35 7% 30 6%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500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经济的“三极”,也是500强企业最多的地区,美日欧三地区进入500强的企业占全球500强的80%左右。

美国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78家下降到2011年的120家,但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2011年500强企业所占比例24%,占据首位。

日本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07家下降到2011年的68家,所占比例由21.4%下降到13.6%,从中可反映出日本经济在11年中有所萎缩,呈下降趋势。

欧洲传统发达国家经济稳定,500强企业数保持稳定。

但是,近年来,新兴亚洲、美洲地区近几年发展也较快,发展中国家企业上榜数目逐渐增加,主要代表国家有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其中,中国的500强企业数目由2000年的10家增加到2011年的69家,首次超过日本,增长率达590%。

这与中国近几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企业纷纷上榜500强。

总的来说,全球500强企业的分布由“三极”中心(美国、日本、西欧)逐渐发展为“一极多化”的分布局面,这也在侧面反映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经济交流也来越密切,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国家的发展,美国第一强国的经济地位威胁也越来越大。

4.2 美日欧500强企业结构分析(1)美国在多元化金融、医疗卫生、软件数据服务、飞机制造、证券经济、网络通讯、制药、计算机设备、零售批发等十个行业的企业数超过了50%。

在证券经济、网络通讯、制药、计算机设备等行业美国的比重也较大。

美国在贸易、金属制品、出版印刷、建材玻璃、采矿原油等产业的比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高。

(2)日本在工程建筑、金属及金属制品、铁路、贸易及出版印刷等行业占优势,在贸易、汽车与零件、工程建筑、铁路、金属与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进入500 强的企业多于美国。

同时,日本在包括制药、多元化金融、软件数据服务、飞机制造、娱乐、网络通讯业等行业企业数较少,反映了日本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单一,层次较低的弱点。

(3)欧洲在建材及玻璃、采矿原油、化学、商业银行、家居用品等行业的比重较高,这些行业一般要依靠规模经营,欧洲企业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欧洲在多元化金融、医疗卫生、软件数据服务、证券经济、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网络通讯等产业没有企业进入,反映了欧洲企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缺陷。

美国的企业更多地分布在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中,而日本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步伐缓慢。

五、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的中国企业分析5.1 中国与美国500强企业对比分析2011年,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共有61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比2010年增加了15家公司,计入台湾地区的上榜企业,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69家,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中国大陆61家公司总收入为28, 90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8%,总利润为1, 761亿美元;与此对照,美国133家上榜公司总收入为76, 85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2.4%,总利润为4, 161亿美元。

美国上榜公司分布在35个行业,而中国大陆的上榜公司则分布在22个行业,双方都有公司上榜的行业只有17个。

对美国大公司而言,有18个行业在国际上不会遇到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者,对中国公司则在国际市场上只有5个行业没有来自美国的世界级竞争对手。

有中国公司却没有美国公司上榜的5个行业具体是:建筑材料,船务,工业机械,贸易和公用设施。

有美国公司却没有中国公司上榜的18个行业是:食品饮料,电子及电子设备,食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烟草,计算机软件,建筑和农业机械,家庭及个人用品,互联网服务,管道运输,商业航空,娱乐,食品生产,制药,食品和药品零售,保健,其他行业。

中国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是金属产品,共有8家公司上榜,美国金属产品行业则只有1家;美国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是保险,共有15家公司上榜,而中国保险业只有4家公司上榜。

2011年上榜的61家大陆公司中仍然只有两家民营企业,即华为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

中国入围500强的企业大都是石油、金融、电讯等垄断性领域的国有企业。

构庞大复杂、员工数量众多是其最大特点。

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7. 7%,表明我国企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垄断性行业,总体还低于全球500 强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美国在多元化金融、医疗卫生、软件数据服务、飞机制造、证券经济、网络通讯、制药、计算机设备、零售批发等十个行业的企业数超过了50%,其中多元化金融、医疗卫生、软件数据服务行业全部是美国企业,这反映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高。

5.2 对策与建议第一,从企业角度看,我国入围企业大都是石油、金融、电讯等垄断性领域的国有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垄断( 银行业、保险业) 、资源垄断( 石油&天然气、采矿业) 和政策垄断( 移动通讯) 获得其市场地位,相比发达国家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技术开发创新力量度不强,管理与营销发展落后,致使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丧失了获得更好竞争优势的机会。

为提高综合竞争力,我国企业需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大胆创新,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走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内涵发展道路。

第二,从产业角度看,我国上榜企业的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全球500强企业整体比重,这种产业的非均衡性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