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药物1.阈剂量11.停药反应21.药理效应2.极量12.ED50 22.不良反应 3.受体脱敏13.选择性作用23.药源性疾病4.受体增敏14.受体拮抗剂24.安全范围5.效能15.受体激动剂25.受体 6.亲和力16.受体部分激动剂26.配体7.后遗效应17.兴奋作用27.量反应8.毒性反应18.竞争性拮抗药28.质反应9.副作用19.非竞争性拮抗药29.常用量10.量效关系20.药物作用30.特异质反应31,二重感染32·灰婴综合症33.pKa 39主动转运45.肝药酶诱导剂34.肝药酶+ 40.表现分布容积46肝药酶抑制剂35.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41生物利用度47.半衰期36.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42.首关消除(首过效应)48稳态血药浓度(坪值)37肝肠循环43.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38.被动转运44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49治疗指数50 清除率51PAE抗生素后效应52人工冬眠53半数有效量54血浆半衰期0药物(drug):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
1、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3、受体脱敏:是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4、受体增敏:是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5、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
6、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比。
7、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8、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9、副作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学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物效应成正比。
11、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如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升高。
12、ED50: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13、选择性作用: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的特性。
14、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较弱内在活性的药物。
17、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
18、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相同受体,与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19、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20、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1、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2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药源性疾病:少数由于药物所致的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如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
24、安全范围:指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
2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糖或酶的一部分)。
26、配体: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性的药物。
27、量反应:指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变化,并可用具体数量表示。
28、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不呈量的连续变化,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之。
29、常用量: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的剂量。
30、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31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称之。
又称为菌群交替症。
32灰婴综合征: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较低,解毒功能差和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排泄功能低下,而引起的氯霉素蓄积中毒。
33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常数负对数或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34肝药酶:肝药酶又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由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Ⅱ组成,其功能是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35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使大多数药物灭活。
36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与体内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37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8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39主动转运:药物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需要载体和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40表现分布容积(Vd):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的容积量(以L或L/kg 为单位)。
41生物利用度(F);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42.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43.一级动力学消除:即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44.零级动力学消除:即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数量消除药物,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45.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46.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47.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8.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每隔一个t1/2等量给药一次,则经过5~7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即称稳态浓度。
49、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0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
51 PAE:(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效应。
52,人工冬眠: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配伍使病人深睡,体温、代谢、组织耗氧量降低,对刺激的反应减弱,有利病人度过危险的组织损伤阶段,争得治疗时间53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54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耐受性:2.成瘾性:3.配伍禁忌:4.耐药性:5.习惯性6.依赖性7.胆碱能危象:8.调节痉挛:9、竞争性肌松药(非除极化型肌松药)10、除极化型肌松药:11、眼调节麻痹12、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13、内在拟交感活性14、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15、停药反应16、全身麻醉药:17、复合麻醉18、基础麻醉19诱导麻醉:20局麻药21表面麻醉22浸润麻醉23阻滞麻醉24蛛网膜下腔麻醉25硬脊膜外腔麻醉26巴比妥类的再分布27成瘾性28、麻醉药品29水杨酸反应:30阿斯匹林哮喘31反跳现象:32肾上腺皮质危象:33停药症状34抗生素:35甲状腺危象36抗菌谱37快速耐受性38杀菌药:39化疗指数40抗菌药41抗菌活性42抑菌药1.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保持药效不减。
2.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性,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如停用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3.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使用时,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发生毒性反应。
4.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5.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6.依赖性:主观上需要连续用药,包括习惯性和成瘾性。
7.胆碱能危象:中毒量时运动终板有大量Ach积聚,使肌细胞膜过度去极化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肌无力症状加重。
8.眼调节痉挛:激动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以致使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9、竞争性肌松药(非除极化型肌松药):能与Ach竞争性地与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2受体结合,而本身并无内在活性,使终板膜不能除极化,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0除极化型肌松药:与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受体结合,使肌细胞产生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从而使N2受体对Ach的反应减弱或消失,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1、眼调节麻痹:阻断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松驰,悬韧带拉紧,晶体变扁平,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以致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晰。
12、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先用α受体阻断药,再用肾上腺素,由于α受体缩血管效应被阻断,AD仅表现β2受体扩血管效应,结果血压不升反降。
13、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和醋丁洛尔除了有阻断β受体的作用外,其本身尚具有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
14、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是一类与α受体可逆性结合,竞争性阻断α受体,从而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的药物。
15.停药反应;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6、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使意识、痛觉及其它感觉及反射消失的药物。
达到消除疼痛和骨骼肌松弛,辅助进行外科手术。
17、复合麻醉:临床上为了克服单一麻醉药麻醉时的缺陷,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增强麻醉效果,在麻醉前及麻醉中采用联合用药的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
18、基础麻醉:在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给以大剂量的催眠药,使病人达到深睡眠状态,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使麻醉过程平稳。
19诱导麻醉:应用作用迅速的全麻药如硫喷妥钠,使迅速进人外科麻醉期,以避免诱导期的不良反应。
方式是。
20局麻药: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浓度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而对各类组织无损伤作用性影响的药物。
21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应用到局部粘膜表面,使粘膜下感觉神经末梢麻醉。
22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手术部位的皮下、皮内、粘膜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其浸润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23阻滞麻醉:又称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周围,阻断神经干的传导,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