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七、设计方案一、设计范围、设计内容 (1)(一)、设计范围: (1)(二)、设计内容: (2)二、设计依据、设计工作目标 (15)(一)、设计依据: (15)(二)、设计工作目标: (16)三、设计方案 (17)四、设计质量、进度、保密等保证措施 (23)(一)、质量保证措施 (23)(二)、进度保证措施: (30)(三)、设计保密保证措施: (33)五、设计工作重点、难点分析 (39)(一)、设计工作重点分析 (39)(二)、设计工作难点分析 (40)六、对本工程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42)七、典型设计 (51)(一)堤防工程 (51)(二)护岸工程 (51)一、设计范围、设计内容(一)、设计范围:**县武水河及演陂水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其中**县武水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包括武水河水口、岘山乡、河口三个保护圈治理工程的测量、勘测、设计工作;**县演陂水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包括演水河陈町、关塘、河口三个保护圈治理工程的测量、勘测、设计工作。

具体范围为:武水河水口保护圈――位于岘山乡牛形山水库下武水右岸,从下游栗山塘至牛行山水库下游段,该圈内主要为集镇居民和产粮区。

武水河岘山乡保护圈――位于岘山乡武水左岸,从木口集镇至上游高笋塘段,该圈内主要为集镇居民、产粮区和电力交通设施。

武水河河口保护圈――位于武水与蒸水的交汇处,西渡镇境内武水两岸,右岸从下游河口至上游桐车埠上游山头段,左岸从下游肖塘至上游永吉堂段,该段内主要为集镇居民和产粮区。

演陂水陈町保护圈――位于金兰镇陈町村附近段演陂水两岸,左岸下游从新铺子山头开始,上游到S315相交处,右岸下游从洪沙堂,上游也至S315相交,该圈内主要为电力交通设施、产粮区和居民。

演陂水关塘保护圈――位于演陂镇西北部演陂水两岸,下游从石井开始,上游到栗山村结束,该圈内主要为居民和产粮区。

演陂水河口保护圈――位于演陂集镇段演陂水左、右两岸,左岸下游从烟蓬至上游双江口,右岸从下游荫岐山至上游双江口,该段内主要为电力交通设施、集镇居民和产粮区。

(二)、设计内容:**县武水河及演陂水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后续服务(包括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满足该阶段要求的测量、勘测、设计工作)。

具体设计工作内容(其中测量及工程地质为设计前期工作):一)测量1 提出需要补充测量的河道及堤防地形及断面图,测量布置上应满足本阶段的设计需要,测量要求见测量任务书。

(测量任务书中安排的测图要求见《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表 3.3.1,对于地形变化大的河段应适当缩小断面间距。

河道顺直时,堤防加固小断面测量间距50~200m,河道主槽清淤断面测量间距可取50~200m,对于变化较小的堤防及一般河段尽量利用前阶段测量成果;2 对新建、改建的穿堤建筑物地形进行平面测量;3 对河道险工段进行平面测量及横断面测量;4 对排泥场地形进行平面测量(变化不大则利用上阶段的的测量成果);测量安排上,注意河道平面测量宽度要求,特别是堤线调整段。

游荡性河段如进行物理模型实验,注意河段平面地形测量范围及精度。

二)工程地质1 收集已有的堤防工程的地质勘测资料,根据本阶段的勘察任务要求,进行地质补充勘察;2 勘察堤防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分段阐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堤防工程堤身及堤基地质进行评价;3 调查堤身、堤基病害险情,对上一阶段初步分析的病害险情进一步详查,重点对拟加固险工段、历史决口段进行勘察;收集险工段的历史及险情资料,查明堤身及堤基地质;4 查明拟加固堤身、堤基土体性质、渗透特性及地层结构;堤外坑塘水体情况;5 查明新建堤防的堤基地层结构等地质特性并进行评价;6 对主要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进行勘察评价,对存在地质问题的建筑物提出处理措施;一般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地质进行简单评价;7 对土料场进一步勘察,说明加堤建筑材料数量、质量、运输开采条件、地下水位情况(取土场位置应充分征求地方意见)。

8 提出堤防地质纵剖面图,险工、建筑物钻孔柱状图及相应附表等。

三)水文、气象1 检验已有的各项基本资料,延长河道的水文资料;2 根据上阶段审查意见,对水文成果进行修订,复核河道设计防洪标准,行洪流量及典型洪水过程;泥沙来源及输沙量(初步设计阶段应在上一阶段成果基础上,分析计算上述指标);3 根据河道排涝范围,确定河道排涝标准及流量;4 分析洪涝水遭遇特性,干支流洪涝水遭遇特性;5 提出水文气象要素、河道工程施工期的设计来水。

(初设阶段主要是在可研成果的基础上,延长系列,对可研成果进行复核修订)四)河道整治方案比较1 确定河道(分段)的治理任务,治理标准。

分析河道存在的问题(如堤防险工、阻水建筑物、河道淤积等),现状过流能力分析,推算设计洪水水面线;2 对河道冲淤进行预测,初步提出河道整治方案,如河道清淤、堤防加高、制导线调整,堤防改线(退堤、裁弯等)、建控导工程等;3 对河道各治理方案从工程费用、效果、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五)河道清淤设计1 明确清淤的主要目的,分析河道淤积原因,进一步分析河道清淤后维持清淤断面的可能性;2 计算不同清淤规模的河道清淤量,进行不同清淤断面下的河道设计水面线计算,河道水面线计算时,注意主槽、摊地糙率选取,分析不同的清淤规模对行洪、排涝、航运的影响;确定清淤规模(包括长度、宽度、清淤底高程等)及河道设计指标(包括主槽断面、边坡、河底高程),河道设计水面线计算;3 绘制河道设计纵断图、清淤典型断面图。

六)堤防加固设计根据保护范围及防洪标准确定堤防等级;1 根据防洪规划及河道地形地质条件,进行治导线设计;2 新筑堤防设计进行堤线布置:根据工程情况,提出对堤线布置的具体要求及遵循的主要原则;确定河堤堤距及主槽断面,河口段适当考虑今后主槽及滩面淤积的影响;提出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3 裁弯取直段应进行方案比较及必要性论证;4 根据推荐的水面线确定堤顶高程,堤顶超高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适当考虑堤防沉降量(堤防本身沉降、地面沉降);5 分段确定堤防加高断面形式及标准,结合河道清淤段采用临水侧加高帮宽,临水侧加宽考虑对行洪的影响,背水侧加宽考虑占地问题,堤防质量问题;堤防宽度考虑防汛要求及交通要求;城区段堤防结合城市建设及环境美化要求,对堤防断面进行优化设计;6 对堤顶已有公路段根据交通及管理部门意见,进行加高方案与防浪墙(或防洪墙)方案设计比较;7 确定堤顶防汛路面形式、宽度、长度;进行结构形式设计;8 对加高后的堤防进行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及渗流稳定计算,断面选择应有代表性,并考虑不同水位情况的组合;9 堤顶排水及坡面排水设计、堤坡防护设计;10 堤防加高工程量计算,典型断面图绘制。

新筑堤防段堤线布置平面图,堤防纵断图。

七)堤防险段加固设计1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对单薄堤段及地质条件较差段进行渗透稳定计算,对存在渗透变形的堤防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如加筑戗台延长渗径,修建截渗墙等措施。

并对其工程措施进行设计。

2 加筑戗台设计对单薄堤段如堤顶宽度满足要求以加筑戗台为宜,可根据地形考虑前戗或后戗,设计戗台断面尺寸(高度、宽度、坡度)。

3 堤防灌浆设计对一般填筑质量较差碾压不密实的堤防采用堤防灌浆,从费用、效果、施工难度方面比较劈裂灌浆及充填灌浆两种方法,布设灌浆孔。

4 防渗设计堤身或堤基有强透水层的堤段且透水层较浅渗流不稳定时,进行防渗设计。

比较垂直铺塑、水泥土截渗墙及其它可行的防渗措施,进行方案比较,确定防渗位置、防渗形式,进行墙体厚度深度等防渗指标设计。

5 对于局部有裂缝、孔洞等部位,进行开挖回填设计,提出相应工程量。

(堤防加固方法很多,上述只列了几种形式;大纲编写时,根据各堤防具体情况,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确定比较方案)6 工程量计算及典型设计图绘制。

八)堤防险工防护设计1 分析险工形成的原因,整理核定险工数量、长度、已有的护砌形式及存在问题;对险工进行分类;2 确定各险工的护砌形式及主要结构尺寸计算(厚度、深度),对个险工进行设计,研究采用生物措施工程的可行性;3 对游荡性河段进行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实验;4 根据数模物模实验结果,提出游荡性河段整治规划方案;对丁坝、顺坝、网格坝等坝式护岸措施进行平面布置及结构尺寸计算,布置过程中,注意征求管理部门及堤防行政部门的意见;5 对重点河段进行河工模型试验,结合理论计算确定险工长度及冲深等指标,验证防护形式的效果;6 险工工程量计算及典型险工设计图绘制。

九)穿堤建筑物重建、封堵、维修加固设计1 核实现有穿堤建筑物数量、主要功能、主要设计指标;对新筑(或该线)堤防的穿堤建筑物进行布置;2 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研究并确定合并及废弃拆除的穿堤建筑物;确定重建数量,维修加固(接长)数量;3 对新建(重建)穿堤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设计是注意防止接触渗流及涵管接头处渗漏的防渗措施;注意渗径应满足要求;4 针对需要维修加固的每座穿堤建筑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提出其加固处理措施;5 对每座穿堤建筑物提出废弃的穿堤建筑物的拆除封堵方案;6 选定闸门、启闭机数量,形式和主要尺寸,进行结构形式设计;滨海地区注意防腐设计;对定型产品进行选型设计;7 重建穿堤建筑物的图纸绘制、维修加固穿堤建筑物的图纸绘制,各项工程量计算。

十)施工组织设计1 收集基本资料,了解工程的施工条件;2 根据地勘资料及有关资料,分析天然建筑材料重点是险工用石料及筑堤土料场选择及开采运输条件;3 河道清淤工程:比较确定清淤方法(干场机械清淤、挖泥船清淤、泥浆泵清淤)及其可行性;4 干场机械清淤注意解决排水问题,挖泥船清淤及泥浆泵清淤注意解决水源问题;5 弃土场布置,注意清淤弃土与筑堤相结合,弃土场布置尽量利用坑塘及废地,并征求地方意见;进行排泥场围堰设计;6 加堤及清淤工程的施工强度及土石方平衡;7 穿堤建筑物及险工基础开挖施工期间的排水设计;8 提出各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交通、施工总布置、临建工程量;施工临时占地面积计算,应适当考虑施工期间对周围的影响;9 施工围堰设计(清淤时的拦河围堰、穿堤建筑物施工时的堤防内外围堰),注意围堰设计与交通的结合;10 估列所需三材数量及劳动力,施工进度安排等,提出施工总布置图(主要做加堤取土及清淤弃土的施工总布置图);11 查清淤河段内埋置的各种穿河管线位置、深度,提出清淤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堤防建设线路长,工程点分散,因此施工时注意施工机械的选取。

穿堤建筑物施工时注意土方回填的要求及施工方法。

十一)工程占地及迁建1 根据工程施工占地面积,了解占地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及基本情况,地方有关部门的占地赔偿标准;附近其他工程的占地赔偿情况;2 调查核实占地范围内的实物量,不同地类的产出情况,确定赔偿标准;由于工程分散,应对各单项工程的占地分别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