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资源法学蓬勃发展_务实创新_周珂

环境资源法学蓬勃发展_务实创新_周珂

法学家2007年第1期[2006年中国法学学术发展报告]环境资源法学蓬勃发展、务实创新周珂*曹霞**一、学术研究概况2006年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可谓屿彩纷呈,硕果累累。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协调发展、统筹规划、注重和谐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中;第二,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与对话进一步推动了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参与了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促进了环境法学体系的完善、理论深度的拓展、研究水平的提升;第三,理论探讨、实务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第四,与环保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课题与项目的研究,成果丰富,效益显著;第五,学术研究队伍迅速壮大,更多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学术研究成果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本年度的主要学术活动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于8月10日至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这次会议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与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司和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承办。

本次会议以我国民法典制定中的环境法律问题、矿产资源与能源法律问题、区域经济与区域环境法律问题以及其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等为主题,收到了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福州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等90多个单位的450多位作者的论文380多篇。

全国人大环资委叶如棠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孙在雍副会长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对环境保护用地制度、生态破坏的社会化填补、环境权益的多渠道救济、环境再生金制度、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的重新界定、矿难事故的刑法遏制、非法煤矿的原因和对策、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矿产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行使、矿产权的合理流转和矿产资源的利益分配等问题展开全面而热烈的讨论,广泛深入地交换了观点。

由全国人大环资委与瑞士联邦经济总局共同主办的/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立法问题研讨会0于2006年12月12日在人大会议中心召开。

来自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国内与外资企业的专家与学者与瑞士驻华使馆大使、瑞士环境法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认真比较了欧盟、瑞士与中国在电子废物的收集、循环利用等立法领域的经验,在广泛交流与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立法建议与意见,对我国今后循环经济立法的出台与电子废物循环利用专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大有裨益。

本年度各院校环境法学术活动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举办了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主讲的环境法讲座或论坛,北京市环境法学研究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环境法论坛于年底启动,首次论坛由国家环保总局祝光耀副局长做题为5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十一五规***山西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划6学术报告,并与参会者进行了学术对话。

来自大专院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法的人士一百余人参加了论坛。

此外,环境资源法学对外交流活动也比往年增多。

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和武汉大学环境法基地分别组织出访欧美一些国家,北京市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出访澳门并举办了首届京澳两地环境资源法学论坛。

本年度院校环境资源法成功申请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也十分显著。

环境资源法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日臻完善令国内法学界瞩目,也日益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

本年度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梁从诫主编的5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6,潘岳主编的5绿色中国文集6,李爱年著的5环境法的伦理审视6,吴舜泽的5国家环境安全评估报告6,刘建辉的5环境法价值论6,李挚萍著的5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6,马光等编著的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6,王灿发主编的5环境与自然资源法案例教程6,郭建安、张桂荣著的5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6,左坚卫、史丹如著的5危害公共卫生和环境资源犯罪司法适用6,冯之浚等主编的5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6等。

本年度的译著颇丰,主要有:汪劲、严厚福、孙晓璞编译的5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6(Environmentaljustice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collection of classic env-i ronmental cases from U 1S Federal Courts ),Norgard,Jorgen Stig (丹麦)著;周珂等翻译的5国际商法与环境(第5版)6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 w and Its Environment Richard Schaffer Beverley Earle Filiberto A -gusti (美)著;高沛峻、李健译5从我做起,走向低能耗社会6(Managing the home Managing energy),Chris Long (美)著;廖红译的5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6(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 -tal management in America),Gayle Woodside 和Dianna Kocurek (美)著,毛海峰等译的5环境、安全与健康工程6,Ilkka Hanski 著,陈小勇等译5萎缩的世界)))生境丧失的生态学后果6(The shrinking worl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habitat loss)等。

二、研究热点与创新思想(一)环境法与民法的对话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催生了环境法与环境法学,也对传统部门法,特别是民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环境法如何通过/物化0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民法怎样实现/绿化0引发了环境法学与民法学之间的一场严肃的对话,并成为近年来环境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路径。

有学者认为,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

二法对话有利于各自拓宽视野、转换思路、重构价值理念、更新调整方法。

他们认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淡化/领域定型0而采/问题定型0方法;解决环境法问题,两法需要合作,并以/公序良俗0为联结点。

¹也有学者提出,促进民法典的/绿化0可以环境权为桥梁协调环境法和民法的关系,并有选择地赋予自然体民事主体地位。

º(二)能源与矿产资源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成为环境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者们的共识是:尽快出台能源基本法是推动我国能源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能源安全应当成为我国能源基本法必须考虑的核心价值,»¼此外还要坚持能源国有、可持续利用、节能高效、能源代际公平、清洁利用能源或开发利用能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原则。

½能源法法学家 2007年第1期¹º»¼½莫神星:5探讨我国能源法的基本原则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林安薇:5能源安全观与3能源法4的理性建构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柯坚:5我国能源法安全价值刍议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戚道孟、高俊芹:5环境问题与民法典绿色化的法律设想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周珂、侯佳儒:5环境法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的基本内容还应将建立公众参与能源开发利用的机制、确立能源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纳入其中。

¾此外,还应当明确规定能源环境安全的目标、监管体系、基本要求、主要措施,¿应当建立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并制定石油储备法律法规。

ÀÁ lu 在监管方面应当设立综合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l v 除基本法外,学者们还对涉及能源的单向法的制定与修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如,在油气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中建立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开征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税费等。

l w 我国5电力法6应强化电力监管的独立性,对电监会作为电力监管的主要机构作出明确规定,l x 还应当出台有关管理电价、促进水电开发、实行农村电气化等的配套法规与规章。

l y 我国5可再生能源法6的修订应将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的发展规划纳入其中, lz 并在该法的指导下,鼓励依靠市场形成开发生物质能的产业模式。

l {关于矿业权的属性问题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

对于采矿权,随着其内容的逐步明晰,物权说已基本成为学界的主流学说,但对其物权种属性则众说不一。

有学者认为,采矿权在一级市场中是用益物权下的行政特许物权,而在二级市场中是用益物权。

l |另有学者认为,采矿权是他物权,是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统一。

探矿权不是物权,也不是知识产权,而是具有债权和行政权混合性质的权利。

l }还有学者认为,采矿权是最完整的用益物权,而探矿权是逐渐完善的用益物权。

l ~此外,学者们普遍反映,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对矿业权的流转设限过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吸引外资。

建议:赋予探矿权人在发现矿产资源后直接取得采矿权的法律地位并获得地矿部门颁发的/采矿证0,并获准以该/采矿证0进行流转;取消或修改矿业权流转不得牟利的规定,同时制定严格的审查、监督与管理制度;简化矿业权取得手续;提高矿产行政主管机关的办事效率等。

为了实现矿业权的顺利流转,有学者还主张实行矿业权一体化,引入矿业权信托机制、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等。

m u (三)区域经济与区域环境保护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征显著。

一方面,不同的本土环境资源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区域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我国应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针对区域环境和经济特点制定地方性法律规范,以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m v 有学者认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环境法律制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统一的环境制度中树立引导高科技发展,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立法目标;并建立和加强绿色GDP 考核体系,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m w 另有学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没得到根本治理,应当是当前环境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立法上应把/控制公害,保护健康、维护生活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源法学蓬勃发展、务实创新¾¿ÀÁl ul vl wl xl yl zl {l |l }l ~m um vm w 黄德林、朱清:5论区域环境法律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6,载5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