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学方法
重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 位主体的思想。有利于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滴 学习书本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 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尝试教学法
江苏常州师范学校邱学华 先练后讲、三个为主、四个作用 三个为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 四个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一)讨论法的作用 有助于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 力。
(二)讨论法的类型
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班级讨论、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综合性课堂讨论、 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性课堂讨论
(三)采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的问题:
1.选择好研究课题 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 动。 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第三节 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并通过这一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 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 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程序五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 习、学生讨论、教学讲解。 三种变式:一是结合式,即出示尝试题,边看 课本边尝试练习,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二是调 换式,即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自学课本,学生 讨论,教师讲解;第三,增添式,即准备题导入,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叙述讨论,教 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作用:
1.提高智慧潜力 2.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 3.学会发现的试探法 4.有助于记忆
(二)程序教学法
美心理学家斯金纳 主张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 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
特点:
一是小步子 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 三是及时反馈 四是自定步调
(三)纲要信号图示法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 其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它是用字母、单词、 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一种提纲性的简明扼要 地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的图表。 这种图表形象、直观,既能帮助记忆,又能使 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在各科教学中都适用。
六、实习法
又称为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实际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采用实习法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 则,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的问题: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 2.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3.做好实习后的总结工作。
(二)谈话法的形式
1.复习性谈话 2.启发性谈话 3.总结性谈话 4.研究性谈话
(三)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设计好问题 第二,善于提问 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三、讨论法
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辩明是非真伪, 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类型:
1.感知性参观 2.并行性参观 3.验证性参观
注意的问题:
1.参观应根据教学目标,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来进行,这是教学性参观的一个主要特点。 2.制订好参观计划。 3.指导好学生的参观过程。 4.做好参观后的总结工作。
十、研究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 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活动结论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 度、情感和体验等。
(一)谈话法的作用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 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 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 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 往、解决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七、实验法
是在教师指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 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 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等。
类型:
1.感知性实验,主要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之 前进行。 2.验证性实验,主要在学习新知识和心理理论 之后进行。 3.复习性实验,主要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二)八字教学法
上海育才中学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提供了一个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程序,八字教 学法所阐发的基本主张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 在实践中它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活跃和发 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为解决教 学中普遍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不高等问 题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 操作程序五步:启、读、练、知、结。 启和结主要由教师在上课时和即将下课时向全 班学生进行,约占10至15分钟。
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并且在教 学中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 习成绩,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意的问题: 1.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爱好,使学 生喜欢读书。 2.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练习法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作 业,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内和课外完成 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 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 基本程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 自结。 主要价值在于以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 系为依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湖北大学黎世法 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并把这一单元分为六种课 型分别进行教学。 六课型为: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 改错课、小结课。 教学方式: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步骤: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 学习和强化效应。
第三,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把教学方法 划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 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 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实习作业法等;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等;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等。
(二)本书对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第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第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第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方 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 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第一,教学方法是与方式和手段等范畴密切联系的一个 概念。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 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有关,但主要还是为了完成一定的 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方法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主要是由教师教 和学生的学有机联系而构成。
(二)讲授法的类型 1.讲述。主要是教师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向学 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适用于各科内容的教学。 2.讲解。主要是教师采用系统而逻辑严密的语 言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 和定理等的方法。 主要运用于小学理科的教学中。
3.讲读。即把讲、读、写等综合运用起来进行 教学的方法。 多运用于小学语文和外语这两门学科的教学。 4.讲演。主要是指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专题, 对其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 学结论的方法。 一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使用。
步骤:
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出示纲要信 号图表; 然后教师再次讲解,抓住主要问题,突出重点。 图表既可以按内容的主次涂上颜色,也可要求学生 把纲要信号画在笔记本上,还可以分发给学生便于 课后观察和复习巩固等。
二、国内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有五种类型: 学导类教学方法改革、目标类教学方法改革、 创造类教学方法改革、情景类教学方法改革、技能 类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和频率。 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
四、读书指导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小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进而 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等具有独特意义 和价值。
注意的问题: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2.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 3.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八、演示法
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 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突出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直观、典型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教学方法的组合形式大致有两种类型:包容性 组合和并列性组合。 包容性组合是指在一种教学方法内实际上包含 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并列性组合是指构成教学方法组合的各种具体 教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平行排列在一起的, 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结构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一,以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同,把教 学方法分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第二,根据教学过程(或学生的认识过程)的 阶段来划分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积极地感知和理解 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巩固和提高知识、技能和技巧 的教学方法;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