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研究综述作者:李怡萱俞爱宗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04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家庭作业和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针对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现状及问题,问题成因,对学生的影响和改进策略4个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力争为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作业;家长和教师;指导行为[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152-05[DOI]10.13980/ki.xdjykx.2019.04.028家庭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
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各种实践类、探究性的家庭作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家庭作业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同时,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
所以,了解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现状及问题,分析成因及影响因素,探索指导行为的正确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小学生家庭作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命中文献168篇,重点分析了其中的32篇,以了解目前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的研究动态。
一、家长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研究(一)家长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周晓燕提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或提问,或鼓励,或机械地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答案,扮演着‘教师’角色”[2]。
该研究侧重于家长指导家庭作业过程中的态度和身份定位,提醒家长要注意自己身份和教师身份的区别,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家长应该如何参与家庭作业。
李云、桑青松、凌晨认为,“家长采用的指导行为有:陪伴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对于孩子不会的问题给予帮助;学习方法的指导”[3]。
该调查从家长指导家庭作业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角度较为全面,但是缺少家长对家庭作业的具体指导方式的研究。
阎艳通过研究发现,“在指导家庭作业时间方面,双职工家庭家长的辅导能力优于非双职工家庭的家长,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表现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4]。
该研究强调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结构对家长的家庭作业参与行为有一定影响。
顾应凤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家长指导家庭作业的方式和内容主要以‘家庭为本’,更倾向于实施‘提供支持’ ‘常规监督’ ‘直接指导’ ‘参与互动’和‘作业反馈’,而很少实施‘教师沟通’ ‘作业归类’和‘培養自主性’”[5]。
该调查结果表明家长指导孩子家庭作业更倾向于提供外部支持,缺少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该研究中并没有分析家长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
刘茜提到“家庭作业家长化”现象,教师布置家长陪孩子做手工、读写等作业,有的家长为了节约时间就会替孩子完成;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错误,不引导孩子思考,直接告诉答案”[6]。
该研究充分说明家长的家庭作业指导方式不够科学,启发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做好家庭作业,而不是替代孩子完成作业。
(二)家长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1.自身缺乏相关教育素养。
周晓燕认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孩子采取代代相传的教育模式,科学化程度不高,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内心真实需要”[7]。
该观点从家长自身教育素养出发,分析较为客观,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其家庭作业的指导水平,但是该观点忽视了社会环境对家长的影响。
吴笛认为,“家长的知识和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类型和程度”[8]。
该观点考虑到了家长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是极其可取的,但家长的知识与能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家长的家庭作业参与程度与类型还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
2.过于注重成绩以及对孩子期望过高。
刘世隐认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尤其是那些自己没上过多少学的父母,都想让其子女替他们实现当年的梦想”[9]。
该观点反映了很多家长的普遍心理,家长这种主观意识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张鸣圣、夏斐指出,“家长重视“硬件”环境,却忽略了教育孩子探索自然、体验劳动意义等活动”[10]。
该观点强调家长要带孩子走近社会寻找学习资源,但是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能无法适应此种方法,因此这种指导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
3.缺乏正确的家校合作观。
马天宇认为,“有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类型单一,基本以家长会、家长签字为主,家长参与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11] 。
阎艳认为,“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的反馈不及时,只是单纯地签字,很少和教师打电话或面谈”[12]。
该观点强调家长缺乏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意识,致使家长在参与家庭作业中出现问题,并认为家长应该多方面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
(三)家长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张建生认为,“适当陪伴孩子做家庭作业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13]。
该观点肯定了家长经常陪伴孩子做家庭作业并提供指导会让孩子有归属感,但研究中并没有提到家长陪伴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方法。
陈雪飞认为,“当父母指导方式为‘耐心指导作业’时,学生作业质量较高,而当父母指导方式为不指导和对孩子提问不耐烦时,学生作业质量较低”[14]。
家长耐心指导家庭作业只是影响家庭作业质量的一个方面,家庭作业质量还取决于孩子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学习认真程度等,因此该观点较为片面。
吴笛认为,“家长对家庭作业的指导有如下意义:家长的积极态度有助于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学生对个人能力有更积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
但是他也指出,“如果家长采用给予正确答案或代写作业等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15]。
该研究指出了家长指导家庭作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提醒家长要注意指导家庭作业的方式方法,但是该研究中没有具体说明家长在哪些方面的积极态度会对孩子家庭作业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四)家長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问题改进策略研究1.提升自身教育素养。
赵忠心认为,“家长要掌握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能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实施有效的教育”[16]。
该观点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醒家长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要不断改变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孩子成长。
黄辛等人认为,“家长能否胜任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自身具备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17]。
该观点肯定了家长的教育素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指出,针对性格、爱好不同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2. 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
车晓丹等人认为,“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组织一些研讨会,为家长提供资源和指导的学习包”[18]。
任宝贵认为,“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家长发现孩子家庭作业出现问题时,应主动与老师沟通,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孩子所面临的家庭作业问题”[19]。
以上观点从家校合作的形式、时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但还需要丰富家校合作的方式。
3.加强理性关注与科学指导。
向翔认为,“孩子不会的题,家长应该采用启发的方式,而不应该马上提示孩子该怎样解答习题”[20]。
於长云认为,家长要科学地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对家庭作业提出具体要求;独立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21]。
单园园指出,“家长家庭作业的参与方式和内容应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而有所变化,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22]。
以上研究为家长如何参与家庭作业提供了指导意见,家长应该把握好参与程度,不能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家长更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适当调整自己的指导行为。
但是,上述研究中缺少对家长理性关注的具体指导方法。
综上,家长已经从陪伴孩子、学习方法指导,作业内容辅导、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可喜的是,家长已经认识到参与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但是仅仅能认识到并主动参与其中就足够了吗?如果家长指导孩子家庭作业行为不当,可能会引起孩子消极、被动的心理。
因此,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家长指导家庭作业的科学、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教师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研究(一)教师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汪亮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 96%的学生在未完成家庭作业时受到老师的处罚,12%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认真”[23]。
该调查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该现象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反思,但是该调查中没有指出教师批改家庭作业的方式,不明确教师在哪些方面批改不认真。
王静娴认为,“家庭作业评价方式较为冷漠,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师不关心学生对错的原因和学习的情绪”[24]。
该观点从教师对家庭作业评价的情感出发,说明了教师在家庭作业评价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但并没有说明教师评价方式冷漠的原因。
谭祝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家庭作业批改方面,“88.4%的教师是选择自己对学生的作业批改;3.6%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批改;5.8%的教师是让学生交互批改作业”。
在家庭作业反馈方面,“13.9%的学生表示老师经常全部进行讲评;81%的学生表示老师有时候会抽重点进行点评;只有5.1%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未对家庭作业进行讲评”[25]。
教师让学生参与批改家庭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抽重点讲评作业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更有针对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纪秋萍认为,“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简单的对错,而不对完成作业的逻辑思维与个体努力进行考量”[26]。
该观点说明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只注重结果,但没有指出教师该如何关注学生做作业的思维与个体努力程度。
(二)教师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何芳指出,“现实的高负荷工作,制约了小学教师正确的家庭作业观的转化”[27]。
该观点从教师日常工作量的角度考虑,反映了小学一线教师的真实情况,但缺少对教师自身工作效率的分析。
杨景焕总结出教师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的问题原因有,“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教师所在学校的哲学影响;教师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的影响”[28]。
该观点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所涉及的三点范围有些过大,没有从教师自身角度去研究,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脾气秉性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任宝贵指出,“应试教育‘猖獗’;学校管理的缺失;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29]。
该观点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也会影响其对家庭作业的指导行为。
(三)教师的家庭作业指导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研究黄小莲认为,“教师不批改或评价学生的家庭作业,学生对作业质量、准确性的关心程度就会减弱”[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