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民俗一)舞狮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的象征。
在唐代,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
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分相似。
舞狮是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最常见的风俗,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结婚喜庆,新居落成,开业、开市等庆典,人们都要请狮队来莅临助兴。
人们认为,通过舞狮,能够驱魔避邪,能保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玉林市的狮子舞有文狮和武狮两种。
北流、容县舞的是文狮,博白人舞的是武狮。
舞一条狮称为舞一堂狮,每个狮队都有一面旗帜,上书某某狮队,每个狮队一般有2堂狮,成员有10多个人,人人都会武功,俗称称为熟功夫。
博白武狮侧重武功,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和勇猛矫健。
舞狮者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都有固定的一套,从醒狮到睡狮又到醒狮,从滚狮到“赞黄”到“食青”到爬梯、叠罗汉等,其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其中的拜山、出山、跳跃、跌扑、翻滚、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跳台角、归山等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因此常常不到几分钟就要换人撑狮头,而换人时狮舞是不能间断的。
狮舞结束后,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
因此,一场舞狮,最少也要一两个钟头,观众看了非常过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博白曾在人民会场举行过全县舞狮比赛,观者如潮,蔚为壮观,是那个缺少文化活动的年代的一大亮点。
(二)迎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望子成龙是人们的心愿,只讲龙上天,不讲狗入灶,是广大人民大众早已形成的共识。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等重大民俗节日,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都有迎龙的习俗。
通过迎龙来压邪和保佑一方平安。
迎龙又称舞龙。
博白人舞的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
每节龙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整条龙分别用黄、蓝、红色的布缝好,画上鳞纹,内燃龙烛。
龙头在一块木板上用竹片、竹篾扎成龙头的形状,糊上彩纸,画上鳞纹,缀上彩纸铰成的“龙须”,龙头内点上龙烛。
有的龙头高达三、四米,形象威武。
迎龙时需用八音锣鼓伴奏,由一个小型乐队吹奏,声音非常动听迷人。
舞龙时由一人持龙珠在前引路,每节龙身下面有木柄,舞龙者手撑木柄左右摇动,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所经的房主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便表演“穿龙”、“跑龙”,数十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
迎龙时一般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先摆“龙头供”祭奠龙头,迎龙结束后再回到祖祠,一般迎到深夜。
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
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归来,给迎龙者吃米粉红蛋,以兆好运。
(三)舞麒麟元日门前万象新,麒麟起舞拜阳春。
敲锣打鼓放鞭炮,赐福笙歌贺主人。
春节至元宵节,博白有舞麒麟上街入村拜年赐福之民俗。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
《玉篇》谓:“仁兽也。
”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篇云:“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麟为瑞物之长,古人认为:“圣人出,王道行,则见。
”故《幼学故事琼林》有“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语句。
民间传说,孔子父亲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与颜氏女祈于尼丘,望天降麟儿,吐血石板,颜氏女坐石板沾血后不久怀孕,生下孔子。
颜氏女感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绂,披挂于麒麟角上。
麟儿欢喜得连拜了十六户人家。
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巾,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并有“麒麟在此,百无顾忌”之说。
舞麒麟,又叫唱麒麟,跳麒麟,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麒麟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用纸或布粘糊,分成前后两截。
麒麟身中间穿孔,舞者则站在中间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
舞时表现麒麟徐行或欢喜跳跃之状,动作轻盈活泼,情绪热情奔放。
跳舞者除背着麒麟外,尚有撑罗伞者,举彩排、举排灯者。
撑罗伞者边舞边用力转动罗伞,罗伞旋转得越快越有劲,气氛就越活跃。
有的麒麟队还配有打击锣鼓,还要吹绿笛,奏八音伴奏,一边跳舞,一边奏乐,并有歌师配唱。
现最简化的形式则是一人自舞,自己打锣,自己唱歌的单帮形式。
其彩牌多写“喜庆”、“喜祥”字样。
春节期间,麒麟挨家挨户去贺喜。
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主人则燃放鞭炮。
在欢快的鼓乐声中,舞麒麟者翩翩起舞,麟头摇动,轻旋慢转,或进几步,退几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轻盈,节奏明快,多彩多姿。
鼓乐一停,歌师则清嗓亮喉,大显身手。
其歌七言四句,构思巧妙。
歌师见人贺人,见物贺物,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被贺者听得心旷神怡,便发红包给舞者。
附照片:舞麒麟(四)唱竹马唱竹马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博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博白唱竹马前身为唱采茶,有的地方叫唱牛。
唱竹马多为男扮女装,不管唱马还是唱牛,表演人一般叫为旦角,女的叫牛妹,男的叫牛公。
竹马形体如马,是用竹篾扎成骨架,中段空,能围在牛妹牛公的腰间,外面糊上藤纸,画上色彩,由一人把竹马挎在腰间两手扶住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摆动,边动作边说唱,另一人打木鱼、梆、锣伴奏。
唱竹马一般是在春节到铺头恭贺表演。
唱竹马有“竹马进我家,家家都平安”之说,意思是说竹马进了家,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了。
唱竹马与舞麒麟既有相同之外又有不同的地方,唱竹马和舞麒麟都是边唱边舞,唱竹马以唱为主,而舞麒麟以舞为主,唱竹马用的是四平腔,而舞麒麟用的是贺歌腔。
唱竹马的另一种形式是不用竹马,牛公用钱鞭,扎腰带,牛妹用花扇和手帕表演。
博白唱竹马的节目有“公爹送女”,唱腔用的是“小十送”和“大十送”,不用四平腔。
当牛公牛妹唱到精彩处,观众都给予热烈掌声和丢银圆加以奖赏。
附照片:唱竹马五)婚俗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婚俗,沿续数千年汉民族的传承。
一般来讲,有以下约定的仪式:1、说亲看家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婚姻,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结婚,对方父母要有意愿,非常重要。
男方父母看上女方(一般情况下是男方向女方提亲),便托媒人(男叫媒公,女叫媒婆)说媒,媒人能说会道,口甜舌滑,通过说媒得到红包,因此会主动上门撮合,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同意,女方父母会请人前往男方观看郎貌和家庭状况。
2、送年庚算“八字”。
男女结婚讲究生辰八字。
女方将女儿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贴子上,然后男方选择吉子,通过媒人至女方请取“八字”,称为“送庚”。
然后男方把女方女儿贴子置于香火堂中,三日内如家人无恙,器皿无损,牲畜无意外,就另纸书写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相克。
如双方命相皆吉,再请媒人向女家报喜,礼物丰歉视家境而定,女方亦回赠礼物。
如果女方命相不合,仍由媒人将女方原书之“八字”红贴送回。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客家男女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男女都是听天由命,少有自已做主的权利。
3、过定和担米酒。
男女双方“年庚八字”合命之后,即可由议婚进入定婚阶段。
女方提出条件,聘金送礼多少,男方则提出要嫁妆多少,礼品多少根据双方家境而定。
双方谈妥后,男方则选择吉日良辰,把聘金和礼物送到女方家,因为一般的礼物中有酒肉米饼等食物,古称为“担米酒”,在担酒米的同时送上“日子单”,告知女方,定出送迎日子,征得女方同意,就可以举办婚姻大事了。
4、送贴撒花哭嫁。
男子结婚,先向亲友发送请贴,并且备办迎亲婚礼和款待客人的酒席,还请吹鼓手吹吹打打,一派喜庆气氛。
女方亦事先礼请各有关亲友,亲友们则携带礼物前来贺喜。
迎亲前夜,男方布置新房,举凡安床、叠被、置柜等都有讲究。
还要往床上撒花生、枣子等物,取“早生贵子”的好兆头。
这此事,都是请有儿有女的“好命人”代劳。
出嫁女则邀请相好的姐妹前来做伴并哭嫁,不管出嫁女的真心实意如何,一般都表现得离别的难舍和悲凉。
5、迎亲与送嫁。
迎亲又叫娶新娘和杠新娘。
迎亲之日,男方以大红花轿往女方迎接新娘。
轿门上系历书一本、明镜一面、剪刀一把和铜钱各物,还有装满各种礼品的箱子,称之为“轿尾箱”。
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鼓乐喧天,彩旗招展,隆重而热烈。
新郎一般不亲迎,只派青年男女各一人乘轿前往,名为“接郎”“接姑”。
花轿到达女家后,新娘由所谓命好、有福的妇女为她梳妆,然后扶出厅堂,拜辞祖先、父母及家庭长辈,在鼓乐、喜炮与哭嫁声中登轿启程。
新娘坐在四人抬的大红花轿,随新娘一起来的叫“送嫁客”,一般是弟妹送姐出嫁。
6、拜堂和闹洞房。
喜轿到达男家后,新娘在福泽厚者之妇女扶下花轿,新郎则戴花披红,迎至轿前。
新娘下厅堂之前,新郎揭下新娘的红头帕,扶入厅堂,行敬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
礼毕,新娘入洞房,新娘新郎行“合心”之礼,新人进洞房,先饮“交杯酒”,开果盒同食枣子和榄子,寓“早榄贵子”之意,随即把桌灯的两根灯芯合在一起,称为“合心”。
闹新房者,直闹到深夜方休。
7、等朝送朝。
次早,新郎新娘向父母等长辈敬茶,老人回之以利市(红包)。
三天后,新郎新娘备礼物回娘家,谓之“等朝”。
新娘在娘家住上两三天后,娘家又把新娘送回,谓之“送朝”。
送朝送去的人都是新娘家的亲朋好友,送朝的人去得多,表示新娘人缘好有面子,男方则要设盛宴款待。
8、转门。
当年过春节,被称之为“新姑爷”的新郎公一定要同新娘一起回娘家,此举称之为“转门”或“回门”。
岳父岳母则设宴款待女婿,并回礼送归夫婿家(六)寿木老年人体弱多病,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家人提前买回一口棺材,据说能去病消灾,延长寿命,所以把买回来的棺材叫“寿木”或“长生”。
把寿木抬回家里,要木头先行,木尾朝后,而买给死人的棺材则相反。
寿木保留原木色,不能油红,到人死后时才能油红。
寿木买回后,初一和十五要烧香。
附照片:寿木七)丧葬博白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通常是重病不起,子女守病榻前听嘱咐。
弥留之际,移出厅堂,睡于矮床上,子女亲属绕床伺候。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未断气,子女亲属不能放声痛哭。
人死后,丧葬甚繁,一般是:1、装身:死者亲人先用柚子叶煮水为死者浴身。
如为男性则剃头,女性则梳头,然后穿着预置的寿衣、寿裤、寿鞋等。
所有寿衣通常有“上六下四”的说法,取其双数,并置金银或珠子于死者口中,手握巾扇或银钱。
装身既毕,即按男左女右,将死者安放在厅堂之内。
2、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告知亲朋好友。
有的还于街头、路口发布讣告,写明死者姓名、生死年、月、日、时,享阳寿数,入殓及出殡日期,文未署孝子孝孙名字。
3、设灵戴孝: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供宾客吊祭。
孝男孝女则头披白巾,身穿白衣,腰束麻索,足穿白鞋,手执孝杖,“披麻戴孝”守灵。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同时请道士为死者做道场,俗称“做斋”或“打斋”。
有一日斋、三日斋、七日斋等,悉视死者身份及家境而定。
4、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