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学实验(讲座)

体育教学实验(讲座)


②自然实验:在日常教学条件
下搜集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的实验。
就实验的科学研究目的可分为: ①探索型实验:以现实中未曾有过 的教育理论假设,或者虽曾有过的教 育思想、观念但未变成现实的理论假 设为出发点,演绎出可能实现这一假 设目标的任务、措施、方法和手段, 控制一定条件进行实验,将其结果与 预先假设对照,而后或拒绝或接受或 修改原有假设。
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①重复性。任何实验都有必要考虑其重 复性。 ②可控性。努力控制各种实验条件。做 到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可以采取局部控制方法,即在实验设计中通过 实验分组,以均衡或对称安排法,施加一定的因素 来控制。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对照比较, 选定的对照组,必须做到均衡化,对照组除了少了 一个施加因素外,其它条件应与实验组基本一致。 以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与影响,这样就 可使实验研究对象处于某种定向与强化状态,可以 获得在通常自然条件下不易获取的信息与资料。
③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在多因素中存在主要因素与次要 因素。各因素之间由于某种影响可能 产生增加或减弱各因素原有的效应。 因此,在多因素中必须区分主次,才 能反映每个因素的效果。
如影响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因素很多,有 量、强度、密度、难度和时间等,但其中强
度是主要因素,其它为次要因素。
④因素与施加方法的标准化 多因素的性质、强度及施加标准都
四、实验的实施与实验结果的处理
(一)实验仪器设备的安装与检查
在安装实验仪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 明书,熟悉仪器的结构、性能及操作方法。 此外还要对仪器与设备的检查,核实准确度、 精密度,如体重计、血压计、肺活量计等仪 器。另外,还要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和卫 生条件,如器材的稳固安全性。
(二)进行尝试性实验 仪器设备安装后,要进行若干次尝试性 实验。这种实验带有探索性,实际是对原来 实验设计和仪器设备安装的一次实践性检验。 (三)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不仅取决 于实验的设计方案,还取决于实验过程中正 确的操作、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因此,操作、 观察、记录是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三要素,一 定予以高度的重视。
实验设计方案内容
实验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有: 1.题目,系指课题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日期与时间,包括实验的起止日 期与时间安排 (包括阶段性安排)。 4.受试对象,包括实验组、对照组的组 数,人及其条件要求等(年龄、性别、健康状 况、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成绩等)。 5.实验内容与方法,有实验组的施加因 素安排与对照组练习的内容安排等。
么是施加因素,哪些是非施加因素。
如:研究韵律体操对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韵律体操就是施加因素,其它一些教材和练习,
就是非施加因素。在研究中,必须突出与强化施
加因素的作用,排除其它非施加因素的影响。
②单因素与多因素
简单的作法是每次实验只观察一个 因素的效应,此称为单因素设计。多因 素设计是指在一次实验中同时观察多种 因素的效应。多因素实验,需要制定特 殊的实验设计方案,如拉丁方设计、随 机区组设计等。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分析研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的条件或因素。 因变量:是由这种条件或因素变化而产 生的效果。 控制变量:实验操纵的自变量即称。 2.构造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就是实验变量的可控制的操 作规范和可观测的特征标识,它是实验课题 的行为化概括和关键性的程序动作。
3.控制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那些在实验研究中除所 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 素。 一般地说,教学实验需要着力控制的因 素,主要包括:实验对象(学生)的控制、实 验教师的控制、师生对实验的情感倾向的控 制、时间和精力的控制等等。 4.选择设计类型 5.形成实验方案(包括整体方案和操作 性方案)
体育教学实验研究
主讲:杜少武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13年5月
根据实验课题覆盖的区 域大小而言,可分为: 单科单项实验:实验的
课题范围限定在某一学科以
及学科的某一年段,或者某
一专项性的教育活动之内。
综合实验:实施范围较大,
或者横跨两门以上学科,或者实 施于不同学段,或者介入两种以
上的教学因素,其操作难度及归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印证型实验: 是对已经被别的实验验证
过的假设为假设,完全或基本
上按原型实验设计来操作,检 验原有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二)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
实验的基本要素:
实验者:是指从事实验设计、操作
和数据处理工作的人. 实验仪器:指实验者的意图传递到
实验对象中的媒体和获得各种实验信息
的主要来源的仪器、设备与工具的总和。
实验对象:即实验过程中被变革 的对象。注意选择实验对象的典型性、 简明性、经济性。 实验的基本结构是实验三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具体来说, 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设备与器材三 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实验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含实验设计和仪器 设备的准备。 教学实验设计是根据教学实验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1.施加因素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某种因素
或某些因素对受试对象有何效应或影响.
如:为了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研究采用
什么方法与手段来发展力量能有较好的效果。
这些手段与方法如杠铃练习、哑铃练习等等即
是施加因素。
在考虑施加因素时,必须注意:
①施加因素与非施加因素在体育教育
中运用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时,要分清什
因的难度都较大。
整体实验:以某一教育活动系
统内部所有教学因素为实验变量,
它关心的是各种因素怎样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才能影响到系统整
体功能,藉此提出优化系统结构 的有效途径或方法。
按实验假设的立意不同,可分为:
①常态实验:以常规标准(如统编
的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
现存各种条件如师资、教材、设备 为起点进行探索,使教学活动质量
组间比较设计,由于处理因素单一,即 在一次实验中只能做一个因素的比较。
3.配对比较设计
这种方法是将条件相似的对象组成对子:一组 实验,一组对照,这样可以观察更细致地一些效应, 因此,可靠性则会更大一些。 单个配对:在实验对象中,可选择一对或几对 进行比较实验。 群组配对:将实验对象,组成数对来进行比较 实验。 配对比较设计: 优点:可预先对影响实验的因素和条件加以控 制,减少组间的误差,尽可能做到均衡. 缺点:配对的选择过程中容易损失样本的数量, 实验的时间较长。
5.无相关干扰 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教学实验时 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 这些变量通常有:偶然事件、成熟的影响、测验 迁移、统计回归、选择偏差、测量误差、被试中 途流失、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 6.代表性 为了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结果并便于推广, 研究者常采用某种随机方式,或者通过对实验被 试的选择,或者通过对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的分 配。 7.省力性 是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研究者更倾向 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
4.随机区组设计 将受试对象按实际情况分为若干区 组,每个区组受试对象比较一致。再将 每区组的施加因素按随机排序排列的一 种实验方法。 具体方法:将受试对象按随机抽样 分别在ABCD四个实验组,接受不同的施 加因素,最后四个组都以统一的指标来 观察比较,看那组效果好。
优点:能用较小的样本解决较多的问题, 比较经济有效,有助于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 是一种较好的实验方法。 例:在某校高中一年级四个班级中,各 选五名身体健康的男学生,运用四种不同的 发展力量练习的手段,通过一学期训练观察 其不同发展力量练习的手段的效果。依据实 验设计的要求,可按(图2—2)、(表2—4)进 行。
各种指标应是有效的,客观的、
精确的。在设计实验时,对各项指标 应有一定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二)实验设计方法 1.单组比较设计(自身对照法) 这种设计是在每个人身上对照,对每次实验前 后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通过施加条件后其效果 反应。 单组比较实验通常采用:实验前的情况--实 验后给予施加因素反应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第 一实验效应--第二实验效应--进行对照比较。 这是两个不同时期或阶段,采用不同的施加因素而 产生不同的效应的两种实验。 如体育课教授推实心球(A)技术,第一次学习 原地推实心球技术,并测量学生的成绩(远度),第 二次学习“侧向滑步推实心球 (B)”的技术,并测定 投掷的成绩,通过施加不同的技术方法,看学生掌 握动作技术及成绩情况。
课题欲达到的目的,以验证假说为
中心所作出的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
实验程序的实验操作计划。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如下几 方面的问题: ①实验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几种 可能的假设? ②用什么类型的实验方法?采用什 么具体步骤? ③运用什么仪器与设备? ④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来克服和解决。
(五)实验设计标准 1.充分的实验控制 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 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 即实验是在真实的客观条件下进行, 而无人为的修饰, 3.比较的基础 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 否有实验效果。 4.充足的数据 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 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度。
2.组间比较设计 进行两组以上的比较实验。一般设实验 组与对照组。在这两个组中除遵循实验的均 衡原则外,还应注重两组样本多少应该是相 同的。
如:新授纵箱分腿腾越,实验班采用完整法学 习动作,而对照班采用分解法学习,经过一个阶段, 把这两个班的学习情况加以比较,以实验何种教法 较好。实验班与对照班除施加因素不同外,其他条 件如人数、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时间与师资 场地器材等条件应基本一致。
需要在查阅文献和准备实验中找出各自
“最适宜条件”,然后制定相对固定的 标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得轻易改 变。
2.受试对象 受试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 ①受试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选 择的是人,就需要考虑受试对象的各种条件, 如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习惯、经济条 件、心理状态等等。还要考虑受试对象能具 备典型性和随机性,并且有稳定性等条件。 ②受试对象可依据研究的课题而定,如 果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一般不足30例为小 样本,超过30例可称为大样本。
相关主题